今天上了第 62 节力量训练私教课 🎉 从去年 6 月开始,到去年 12 月,相对规律地一周三练。12 月开始上班之后,训练频次显著下降,最近几次和教练上课都说到训练强度不够的事情。终于在上周办理了公司附近健身房的会员,开始自己午休训练。 对于训练这件事,我经常和朋友们感叹,为什么小时候没有人也没有氛围卷身体素质。我现在非常喜欢看运动素质特别好的人,不论是博主还是运动员,经常运动的人身体看起来非常轻盈。 我开始正儿八经的力训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有个好朋友练了好几年,找她推荐了认识的教练,一拍即合。我是做任何事都希望其他人能鼓励我,说一些彩虹屁的人,同时又要对我比较严格,加上正确的对待训练、身材以及健康的观念。我伸手找朋友推荐的教练,意外的满足上述所有条件,非常幸运。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每次往返快一小时,风雨无阻训练哈哈。 最近自己开始练,最大的感觉就是迷茫。之前进健身房训练也有这种感觉。对应该做什么动作的迷茫?器械如果被占用,不知道应该换什么动作。公司附近的健身房镜子少,看不到自己的动作,也迷茫。容量好像没有跟教练一起的时候大,做完好像还有力气,迷茫。哈哈哈,总之就是各种各样有的迷茫。换作之前,肯定就已经打退堂鼓了,好险买的健身年卡停不了(不是 在这样的迷茫下,我做出几个调整。首先是多搜集别人的训练计划,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安排训练计划,最喜欢看小红书博主“肉肉桃酱”,她练的超级好。然后买了个磁吸支架,随地大小拍,把自己的动作拍下来仔细看,不确定的部分找教练咨询。而且我开始非常认真的热身和拉伸,每次先爬坡十分钟左右让全身热起来,再拉伸和滚泡沫轴放松肌肉,才开始进入正式的训练,防止因热身不到位出现的受伤。 我发现自己目前最迷茫的肌群是胸、肩,和教练说了之后,一周一次的私教课都变成了动作纠正课,比如今天就着重强调了胸肩常见动作,器械飞鸟和面拉是两个我最拿不准的动作,今天学到了可以坐着面拉,比站着更稳定。感觉到现在才慢慢开始发挥出教练真正的作用,有经验、有知识的教练能马上理解我的问题并且给出调整方案。我的心态因此发生了一点改变,之前每次来都是盲目地跟随执行,之后的课会更多地带着脑子出场,更多地服务于自己的目标。 去外地玩耍带回来当地的非遗木刻版画,这四个字就是我现在的心态,顺其自然。迷茫很正常,多给自己一点时间,没有那么清晰的运动目标也没事,多记录多反思多调整,慢慢来一定没问题。 (下一篇说一下饮食,flag)
最近在用的手帐
还没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工作手帐,并且自己设计、打印了内页。对有序的工作状态充满期待,但事与愿违,实际的工作状态和我想象中相去甚远,工作手帐没有派上用场。现在工作场合中,我就主打先通过纸笔速记,再整理到笔记应用里。工作电脑限制颇多,比较之后,选择了 logseq 作为我的工作笔记应用,和我个人笔记选择是一样的。 说回使用的纸质手帐,每年下半年我都会开始关注手帐。每一年都对自己能够在手帐上安排、记录的生活有所期待,但过去买的许多手帐都没能按照预期好好地从头写到尾。不过,从 23 年底开始,我开始采用一本 all in one 走天下的模式。到 24 年结束,我扎扎实实写完三本 a5 本子,中间穿插着各种其他纸片。现在回顾之前写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我学各种东西的笔记,还有一小部分是我的所思所想。最近开始工作,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没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再加上开始使用 logseq 作为个人笔记应用,学习笔记都会直接记录到 logseq,方便回顾和搜索。 我想重点说一下所思所想的部分。下半年开始关注大家的手帐体系,对大家记录的五花八门的内容感到审美疲劳,为何记录的内容如此千篇一律?手帐理论上不应该是私人的记录吗?我执着于在一堆视频里寻找不一样的形式。然后我刷到几个盘点 2024 手帐使用情况的视频,有一个博主非常简单的做法,启发了我的思考。她 2024 也用了很多本子,但是她都在消耗自己之前买的本子。 这个想法给我会心一击,我也想消耗囤积的文具,我实在很不喜欢 a7 这种小纸片,也不喜欢活页的形式,但我不想直接扔掉或卖掉,我想慎重地对待之前所做的购买决策。正好最近因为工作繁忙,让我产生自己的生活非常虚无的感觉,我很久没有认真读过书,也没认真写过字,突然没有激情去做这些自己之前的爱好,我想重新开始。于是我想消耗掉这些文具,开始记录每天的流水账,也开始认真留意每天的生活细节。刚开始定下雄心壮志,要把一月份的记忆补起来,但是好难写,好难想起来我当时的感受,索性放下。二月好好记就是了。 二月到现在连续写了 14 天,我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作为 F 人,我不仅在经历生活,好像也会作为一个观察者,在第三方的视角注视着发生的事情。我有很多想说的话,想谈的感受,和朋友说过,电子笔记里写过,这些想法还是会继续在我脑海里盘旋,直到想法落在纸面上,我终于踏实了。现在我通过聊天记录、各种 app 浏览记录、历史记录、相册等等回忆自己的生活,不是每天都写,有时候上班回家真的没什么力气,两三天写一次刚刚好。我不会觉得没什么可写,又不会觉得太难补,而且感受还比较新鲜,会有很多想说的。 通过这样的记录,我发现我的生活里是真的不能没有书写,书写之于我,是会进行一辈子的活动。
写在 2024 年结束时 - 我正走向巅峰,我将驾驭生命之舟
以下是 24 个毫无逻辑关系甚至有点狗屁不通的,我在 2024 年针对自我的 24 个发现和观察。 我是女性,这不是新发现。新发现是我虽然是女性并且已经对女性的处境有所了解,我还是对女性的了解不够深入,才刚刚入门。今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阅读过、观看过的文艺作品让我重新思考塑造我的价值观、性别观的究竟是什么。开始对强行塑造浪漫的作品过敏,开始对文艺作品里莫名出现的亲密镜头感到不适。有时候真的需要问一句:这,真的有必要吗? 我的阅读需求发生改变,主要出于三个原因阅读。其一是我有一个问题,我想看看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比如今年读的《厌女》和《精英的陷阱》。其二是女性作者的书籍,比如《明亮的夜晚》、《她对此感到厌烦》。其三就是网络推销的书籍,刷多了一部分会触发抵触情绪,另一小部分会触发我的好奇心,比如《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 我对待爱情、感情的想法发生改变,我曾经可能也为影视作品中刻画的各种浪漫至上的爱情陶醉过。我现在对“爱一个人爱到忘记自己”这件事非常不相信。我现阶段不会主动去寻找爱情或对象,主打一个既来之则安之,没有也可以,我的日常忙碌到有时候会庆幸没有人拖后腿,我的生活能够完全以自己为中心。 我开始非常认真地对待健康,今年了解到健康长寿的三驾马车:力量、心肺、柔韧性。我也不贪心一次就要所有都做好,所以目前是专攻力量训练,从 6 月份到现在保持了平均一周两练的强度,从 11 月也开始尝试踩椭圆机锻炼心肺,柔韧性基本没动静哈哈。不过现阶段生活重心有变化,还在尝试如何调整能将稳定健身融入进来。话说感觉在社交媒体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健身,前几年还吐槽怎么很少女性发自己的运动总结,今年就多起来了,太好了!而且身边也有那种曾经很尊崇白幼瘦的女性开始健身增肌,日子也算是好起来了💪 我开始比较规律地学习打网球,🎾在我身心上的效果很神奇,一节一小时一对二下来就有非常高的消耗,并且网球课是我众多运动做下来,结束之后心情最好的运动,能持续带给我积极的情绪。加上我今年迷上郑钦文,因为她熬了不少夜,追着看了她自巴黎奥运会后几乎所有赛事。早早购入 2025 网球日历和优酷会员,等着 2025 赛季开始继续追踪她的赛事。 我开始工作了,目前工龄还没超过 10 天。但我已经感觉比起上学,我绝对更喜欢工作。可能是上学时的自主性还是太小了,工作虽然也有既定任务要完成,但目前感觉可活动范围还是要远大于上学,并且我也确实不喜欢考试背书的形式完成任务。随着工作开始的是每天单程一小时的通勤,其实过程中体感还好,偶尔需要一直站着,但毕竟坐了一天,站一下也还好。但身体实际上好像还在适应,每天到了十点就困的不行,主动早睡了哈哈。 我和三个断联(?)的朋友重新联系上。其实有两个好友不算断联,一直在社交媒体上有断断续续的聊天,互相知道对方的近况,但确实非常多年没有面对面的交谈,于是两次见面都是聊到嗓子哑掉、口干舌燥的情况lol,回想起来还是会感慨线下面对面交流能够交换的信息量真是任何一种线上交流模式都无法替代的。还有一个朋友真的算是断联,但是她前几天经历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加上我俩给对方的备注是“幸运姐妹”,她立刻想到我,我俩就又聊上了。谁叫我们都是擅长聊天的女孩子呢~ 今年开始用 logseq,又换笔记软件!但开始用上到现在差不多两个月,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于笔记应用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能够多端同步+能用的手机和桌面编辑器。logseq 把每一段都视作一个 block 的架构,非常适合我丢各种东西到 journal,我只需要打上 tag,就非常简单可以找回我当初的想法,加上 block + 大纲的形式非常适合我这种发散型写作方式,后期再编辑。总之就是所有的压力都通通留到不一定会发生的未来动作。曾经我以为我需要格式完美的笔记,花很多时间修整,但经常这种需要时刻不是每次都发生,所以丢进 app 打上 tag 就结束,等需要的时候再说。 今年呢,准确说最近一个月,开始观察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我曾经认为,要保留一些些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关系,这样不太需要进行大动干戈的分割,不容易发生关系巨变,能够一定程度避免矛盾。但我发现父母是会得寸进尺的,自己对自我的自由空间也是越来越渴望的,当自己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时,父母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这时候就可能发生拧巴事件。父母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权威性是否仍然保留,要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这种权威性。而我作为儿女,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全盘接收还是划清界限。正逢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契机,我读到一个网友关于不要小孩,把留给小孩的耐心用到父母身上的说法,感觉也是个新的思考角度,2025 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从 2023 生日后,我不得不面对自己该以何立业的问题。出于这个问题目的,我开始留意收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到今年年底,我发现很多人都比较肯定我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思考。我非常喜欢用语言去梳理自己的想法,而且对我来说感觉最流畅的方法是通过说话的形式将思考输出给一个安全的听众。通常由我的各位朋友扮演安全的听众的角色。由于我担心自己语言的严谨性,我没有尝试播客的形式,而且感觉额外花时间制作也不是我想要的。另外我也不希望对方会反驳我的观点,可以交换观点,但是反驳会遏制我的表达欲,所以我也没有选择对家人进行输出。但说话的条件不是每时每刻都具备的,所以我更多选择的方法都是写下来。也因为这个原因,好像逐步练成了非常快的打字技巧。不过我感觉打字还是比起说话还是些微有点延迟,心想如果有一天能用上方便操作的直接将腹稿转为文字的工具就好了。 刚刚发现想写 24 条还是有点困难呀,这是第 11 条。 今年还在思考自己要多大程度上追热点,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追热点。正在考虑订阅杂志。 说一下学语言吧,朋友也跟我聊到她有学两门语言的打算,但是很难兼顾,我立刻想到 refold 方法论,并且觉得肯定是有主次之分,以及应用场景之分。比如我学习韩语的目标,随着我闲暇时间急剧减少和个人人生节点转换,也会发生变化,学习目标就会发生变化。 我发现唯二需要买的护肤品就是保湿和防晒,剩下请交给医美。 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线下生活丰富、饮食文化厚重的地方。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是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 看好东西之前,我已经无数次骂一些院线电影,对那些电影感到不耐烦,搞什么大制作大投资,给我几十年前的陈词滥调剧情,我都要怀疑如果有人统计,“Fix”这个单词,绝对是近期几部个人英雄电影主旋律,超级高频词,真的吐了,特别喜欢整一些大美女镶边,真无语,过去老登电影看了不少,未来我是一部都不可能看了。 今年最喜欢的综艺是《思想验证区域》,尤其喜欢河马、Ted,以及很会玩弄规则、非常聪明的小林。 书写如何帮助我缓解焦虑👉。房间白板上一直贴着朋友给我的明信片 Peace Please,是某一年生日时送给我的卡片,祝愿我找到内心的平静。今天写完第三本 all in one,从去年 10 月底开始有这个想法,到如今一年多时间里竟然写完差不多 900 面 A5 纸。巧合的是前几天又再次触发疑似 ADHD 的症状,整个人 hyperfocus 到停不下来。意识到问题之后,我感觉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个 ADHD 撤出程序,就是一旦开始 hyperfocus 我要怎么做。这几天冷静下来后发现,很多 hyperfocus 的时候,都是我没有把想法写下来的时候,我折磨自己的脑袋记下一个又一个想法,造成了过载。所以回头看看这 900 面笔记,或许我已经找到了使自己平静的方法呢?这些笔记承载了我的情绪、点子、备忘等等内容,只要写下来,我好像就不再担心忘记,也不会再过度思考了呢,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 我对自己的书写习惯进行分析👉。梳理账单发现兴高采烈买来,实际上束之高阁的墨水分装。闲置的原因很简单,上墨水的大部分钢笔都是气密性非常差的金豪,刚上的时候还行,但几乎是第二天就有点干掉,写不太出来。看着账单我重新思考,什么书写环节对我来说是重要的。首先,笔一定要流畅,中性笔我最喜欢派通速干系列,用完数不清多少只笔芯。我觉得是下墨浓郁但不过度,书写感在任何纸上都非常流畅,相对而言我不喜欢的写感是三菱,三菱在我体验来看流畅程度是差派通一截的。但派通相较钢笔而言,体感流畅程度略有一点点逊色,所以当我当下有非常多想写的东西时,比如写日记,我一定会用钢笔,一口气写到底。写可能停顿思考的笔记不会用钢笔,笔尖略长时间停留在外面,墨水容易干掉。和笔同样重要的是纸,我不喜欢散纸、太薄的纸,可能是写字比较用力的原因。所以我不喜欢巴川纸,早些时候写了好几本 midori 的本子,后来意识到它们太贵。买过国誉软线圈,有点过滑。锦一的不错,但是厚度不便携。现在在用 paperideas,品控不行,墨水非常不速干,但忍忍也能写。综上在我这应该是 墨水 > 笔设计 > 纸张 > 其他锦上添花的东西(彩墨等)。梳理清楚自己写字的喜好之后,就知道不要再花些看似小钱买便宜钢笔、彩墨了,前面两项不达标注定闲置。 我对于《再见爱人》用女性吸引流量的态度,以及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女性,从身边的女性开始。 我停止继续看《再见爱人》,不想再被节目牵着鼻子走。但我开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能不能做点什么?另一部综艺,韩国的《思想验证区域》帮我意识到贫困是由什么造成的。是钱多钱少吗?是不够努力吗?都不是。是缺少信息,缺少向上的助力。我觉得这些原因可以应用到女性贫困上,首先是不知道可以为自己争取,其次是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争取。而且女性贫困是只存在于经济贫困的环境里吗?我突然意识到只是像上篇那样呼吁可能是不够的,我得有所行动。我能做什么呢?我能写,我会持续不断地书写和女性有关的事情。我能说,我会持续不断地和身边能接触到的女性说,我们可以,我们应该,为自己考虑。本来我觉得这件事多么不切实际,多么不痛不痒,但就在今天,今天我的言语在一位我日常接触到的女性身上,开始发挥作用了!我将继续书写、继续传达下去,我相信会越来越多的人这么做,为了女性的未来。 我还是有点强迫症的!距离 2025 只有 2 分钟了,努力凑最后几个! 棉条解决了我经期粘一屁股血的大问题:)我希望能进一步学会月经杯,省钱! 找工作填网申的时候经常会被要求填个人简介,我一直没搞明白这个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每次除了概括介绍自己之外,还会加上一句我当下的 slogan/座右铭(?),现在的是:「游刃有余地驾驭生命之舟」,我已经完全忘记我怎么想到的这句话。但我现在的感觉依然可以用这句话概括: 我正走向巅峰,我将驾驭我的生命之舟。 ...
韩语学习第一周汇报
这周打卡情况概览 沉浸 7 分钟:进度增加 44%,专注 3h33m Anki:打卡 7 次,打卡率 100%,专注 1h20m Drops:打卡 7 次,打卡率 100% 制卡 5 分钟:打卡 3 次,打卡率 75%,专注 48m 如果有人好奇,汇报是由目标地图 App (iOS)生成。 Priming 目的是什么 还是想稍微说一下 Priming 这步操作,在写前面一篇准备篇的时候,感觉自己没能够很好地表达对这步的理解。 对于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初学阶段的我来说,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熟悉目标语言的模式。 对于一个单词,我会比较关注单词的发音,都是用耳朵先学,眼睛再学。目前还无法做到马上看着韩文字母组合就能反应出意思,但是如果有听力帮助,那辨识度马上提高。 所以现阶段的感受就是: 耳朵可以通过音频认出这个单词。 但是大脑里不一定知道这个单词怎么拼写。 眼睛有时候也不是很能认出这个单词,无法通过形状辨认单词,都需要先拼读。 初学者选择材料 初学者材料的特点是,翻来覆去讲一些日常主题,比如 Morning Routine、上学、逛超市等等。通过不断沉浸这些材料,有一些词汇和场景是会反复出现,从而加强记忆和理解。 初学者还是比较适合视觉信息(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字幕三通道都具备的材料。偶然点进去一个只有音频和字幕的播客类二通道节目,即使我能够识别一些内容,但只要时间一长,就会无法专注在内容上,理解水平大幅降低,沉浸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另外,Priming 这步,巧合地选择同步刷 Drops 上的单词,增加了一个重复的渠道。很多单词在 Drops 上单独背的时候记不住,但是后来看韩剧的时候,有一些单词能够被识别出来,还挺有成就感的。 Drops 只用每天免费的 5 分钟,只是用来 Priming,并不是真的想一次性记住很多单词,也不太可能做到。Drops 的优点是画风好,并且游戏种类多,以及在完成一个主题后,可以自行从推荐的话题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就不太需要按部就班,一定程度提高了趣味性。 谈谈习惯养成 可以从数据看到,我没能够 100% 完成沉浸目标。其实 Refold 方法不论其他制卡、刷卡做了多少,如果没有持续的沉浸,那么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可以说「沉浸」是最核心的活动。 巧合的是,这个时候被推送了《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我更喜欢英文标题,更直接,Tiny Habits。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有强调「动机是不可靠的」self help 类书籍。习惯养成应该依靠更稳定的「能力」,具体模型见下图: 福格模型也不是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给出一套分析工具。作者建议一切从微小的习惯开始,之后再考虑增加投入。 回到学韩语的例子,Refold 官方建议是每天沉浸至少 30 分钟,但我发现自己太将这个目标奉为金科玉律,实际上自己很难在韩语资料上专注这么长的时间,一方面是初学者的资料比较无聊,二方面是初学者知识有限,理解有限,有时候确实比较难调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的计划就是将时间改为 7 分钟,虽然时间短,但是希望能最大化理解程度。 ...
obsidian web clipper 使用指南 (作为 logseq 使用者)
工具介绍 obsidian web clipper 是由 obsidian CEO @kepano 开发的一款网络剪藏工具,完全开源,具有非常强的自定义功能,具体可参考官方指南。 我很喜欢 kepano 给它设置的口号(?),简洁有力,Save the web! 我虽然已经不再高强度使用 Obsidian,但受到象友启发,这个工具其实也可以非常好地服务 Logseq 等其他笔记工具。我会详细说一下我怎么针对 Logseq 进行一些设置。 特别说明一下,我看到 logseq 官方已经连夜 fork 了仓库,但是我看了一下代码,logseq 目前主要受限于他们的 url scheme 比较垃圾,所以功能上比较有限,我个人还是倾向使用 obsidian web clipper 进行手动剪藏。 保存豆瓣日记 - #To/Read [[{{selector:.note-header > h1}}]] #source/douban - source:: {{selector:.note-container?data-url}} - tags:: - author:: [[{{selector:a.note-author}}]] [Link]({{selector:a.note-author?href}}) - published_time:: [[{{selector:.pub-date|slice:0,19|date:("YYYY-MM-DD dddd", "YYYY-MM-DD HH:mm:ss")}}]] - {{content|replace:"\n\n":"\n\n\t- "}} 这个方法没啥特别的,就是需要特别注意,我是剪藏到 logseq。所以,专门在最后一行,内容上进行一些替换操作,把段落都改成一个个节点,以及增加 \t tab 键把所有内容缩进放在标题之下。并且,日期呈现的格式,是按照我个人习惯调整的格式。 保存豆瓣广播(带图片链接) - #To/Read [[{{selector:.status-title}}]] #source/douban - source:: {{selector:#content > div > div.article > div.new-status.status-wrapper.from-detail.saying > div > div > div.hd?data-status-url}} - tags:: - author:: [[{{selector:a.lnk-people}}]] [Link]({{selector:a.lnk-people?href}}) - published_time:: [[{{selector:.pubtime|date:("YYYY-MM-DD dddd", "YYYY-MM-DD HH:mm:ss")}}]] - {{selector:div.status-saying > blockquote > p|replace:"\n\n":"\n\n\t- "}} - pics {{selector:.pics-wrapper .view-large?href|map: item => ""|template:"${str}"|replace:"/^!/gm":"\t\t- !"}} ...
沉浸式学韩语 - 第 0 小时(准备篇)
因为种种原因,我想要学韩语,这其实是今年的目标。但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始这项活动。下半年接触到 Refold 方法论,我很喜欢他们的理念,于是最近终于开始学习,借学习韩语的机会实践一下 Refold 方法论。 我这篇博文,不会详细介绍 Refold 方法。只是基于我当前完全初学者的水平,以及他们推荐的现阶段适合的方法,说一说我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 学最基础的发音和文字系统 我去年在 italki 找韩国老师学过发音,价格很实惠,但我个人觉得进度有点慢。后来发现 B 站上有很多学发音、记忆字母的视频,这部分可以自学,多次重复就能记住。另外,我推荐购入韩文键盘膜,尝试学习韩文键盘分布以及打字,这样也可以熟悉韩文里的字母和发音。 第二步 Priming 打底 我不确定这个词应该如何翻译,但 primer 这个词经常在化妆品领域见到。指的是那些用来在上粉底之前打底的产品。相似地,这个步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打底操作。Refold 原文说 Priming 是在 build mental dictionary entry,意指这个步骤主要就是在心里「留个印象」,为后续的「沉浸」步骤打基础。 「打底步骤」主要涉及两个内容:语法和词汇。 语法 Refold 对待语法的态度是,不需要非常深入、细致地学习。大多数现存语言的语法都是后天整理的规则,因此存在非常多的「例外情况」,记忆规则再应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非常认可他们的理念,韩语并不是第一门我试图学习的外语,在此之前有德语,德语的阴阳性、格的变化,相信折磨过不少人。我屡次拿起德语语法,希望能够高效地学习并应用规则,但屡次失败,随着后续学习德语动力下降,就再也没有学过德语了。 下面介绍下 Refold 推荐的「语法打底」方法,以及我是如何应用的。 首先,Refold 不推崇任何语法指南,他们认为任何语法总结都可以使用,目的就是「有个印象」。 其次,Refold 强调语法其实只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能够区分单词 Tell the words apart。这一点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因为天然语言特色,非常好区分。但像是中文全部黏着在一起,还有字母长得非常相似的韩语,就需要额外学习。 明确句子主语,动作是谁做出的。比如韩语里有主语标志词。 明确主语发生了什么事。搞清楚动词。 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时态。 Refold 推荐一旦掌握以上四点,就可以停止语法学习,语法究其目的就是帮助理解。太复杂的语法规则反而是对提高初学者理解能力非常不利的。 我目前看过的韩语语法指南有 HowToStudyKorean,非常详细,我目前 Unit 1 还没有看完,大致覆盖了上面提到的四个语法方向。我个人觉得这个指南有点太详细,过早地进行很多辨析,看完也记不住哈哈。 另外我目前使用的工具 Kimchi Reader(付费),后文会有更详细的介绍。它有几个关于「语法」的小功能,我觉得很不错。(需要说明的是他们的界面和释义都只有英文和韩语) 一个是他们的提词工具中会有针对语法点的分析。不仅是词汇本身可能因为敬语、标志词等情况出现的语法点,还有句子中的语法点分析⬇️ 第二个功能是,据说他们已免费对外开放的 explorer 里面有他们根据收集到的韩语资料库,分析得到的按照出现频率排行的语法点,也可以按照这个列表进行学习。每一个他们提及的语法点,都有给出解释和带语音的例句,非常好。 词汇 Refold 官方推荐可以用 Anki 这类 SRS 软件先熟悉高频单词,再开始沉浸学习。我个人很不喜欢单独背单词,所以没有执行这一步操作,我现在的方法是直接从专门为初学者准备的材料开始沉浸学习,从材料里积累单词。 ...
花自己的钱,怎么让我焦虑上了?
朋友 A 和我聊到「极简」这个话题,随之引申出的话题是自己的「花钱焦虑」。总觉得自己花了太多的小钱,多少感觉有点愧疚?我和她有过很相似的感受,并且为此寻找过很多解决方法。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我马上就会开始推荐控制消费、省钱的方式。这篇文章依然会涉及这两点,但在此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什么引起了焦虑? 是花出去的钱太多吗?前面说了,在我们的价值观来看这些金额都是「小钱」,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习惯不一样,这里就不用金额举例了。因此,可以说这些金额是不会对其他日常开销产生任何实质影响的。那么就不是金额的问题。 朋友还在聊天过程中提到「极简」的概念。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极简」二字,通常会看到由黑白灰打造的居住空间,偶尔掺入一点驼色、原木色等自然低调的颜色。而且「极简」通常与「空无一物」、「低物欲」、「断舍离」、「零垃圾」等关键词联动。如果你想具体执行「极简」,可能会打开豆瓣小组「极简生活」,里面有很多正在践行极简的人分享经历,但也有很多对消费行为的谴责。 当消费令人产生焦虑时,「极简」可能是第一个被推荐的解决方案。在浏览这些内容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思考自己在考虑接受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极简」代表着较少的物欲,但我认为同时对所生活的社区有着较高的要求。比如,「极简」的目的是不囤积食材的话,就要求居住地周围有能够便利买到生鲜的地方。有一些城市便利性很出名,生活配套功能做的很好,比如在东京八平米里描述的生活,如果能够如此便利,我可能真的会考虑极简。 而且,如果目前是非极简的生活方式,那么物品数量和消费观念应该会和「极简」大相径庭。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你有信心自己能以平和的方式面对差距吗。会不会因此谴责自己呢? 所以,我认为在发现之后立刻求助于「极简」可能不是一个好方法,甚至会成为引起焦虑的部分原因。我再次询问朋友 A,如果不考虑「极简」生活,真正引起她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她最终说到,主要是(物品)增加了衣柜以及内心的负担,具体的负担是她认为造成了浪费。 浪费从何而来? 物品的囤积作为一个醒目的标志,时刻提醒着浪费的存在。朋友 A 的例子是衣服,她有两类囤积的衣服: 第一类是质量不好,但是退货麻烦,所以囤积。 第二类是质量尚可,但是超出自己搭配能力的,所以囤积。 不过,最初是为何购买这些囤积的衣服呢? FOMO 错失恐惧症 担心自己错过某个东西的心情,迫使我们购买某个物品。这个折扣这么好,我错过怎么能行?这个推荐清单有 10 样东西,我错过一样,就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怎么办?我没关注上新,错失那个孤品,错失让自己更🆒一点的机会怎么办?买啊!都买回家! 我的朋友还会特别想要购买博主同款。我发现博主同款其实没那么好买,很多都很「小众」,不够特别的话,怎么体现博主之间的差异化呢? 仔细想想,真的有那么多不能错过的东西吗? 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我有一个略搞笑的经历。我比几乎每天化妆的朋友 B ,更了解化妆品品牌和公司,更熟知一些化妆理论。而我的化妆次数呢?一年不超过十次。我后面还了解到朋友 B 几乎不看美妆频道。她选择化妆品也是能用就行,不会执着品牌。而如果你现在问我眉笔,我可以立马说出三个品牌及各自的优缺点。我买的化妆品也远远多于我这位朋友。 朋友 B 会把几乎每个化妆品都用到铁皮,才买新的。她认为同一个品类的东西,品牌之间不会有0 到 100的惊人变化,因此从来不执着特定的产品,能就近买到什么就用什么,只要试过不是很难用,就会一直用下去。她很了解自己的需求,不会被互联网日新月异的话术绑架。购买的东西都有具体的使用场景,不会发生用不上的情况。 而我是她的反面,买了一个又一个产品,用完的可能 1% 都不到。我看了又看美妆视频,买了又买好物推荐。我以为自己有的需求,我因为这些推荐而产生的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需求,而非真正的需求,自然就会不可避免的被闲置,造成囤积。 怎么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 但是,化妆有步骤 123456789…,可不得都买回来试试吗?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的需求? KnowYourself 公众号今年有一篇推文,概括地说就是花钱越早,下头越快。文章中介绍,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意思是无论一件事开始的时候让人感觉心情如何,最终都会回到开始的地方。 「人在刚接触一件事、有一点了解但实际了解不多的时候,最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的消费决策。先用手头能用的方法、渠道,让自己行动起来,是了解自己真实需求的重要渠道。」 线下经济衰退 - 浪费可能无法完全避免 坏消息是,浪费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回到朋友 A 买衣服的例子,她的囤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质量太差的衣服。这可能是线上购物无法避免的代价。线上购物全凭二维图片(现在好像也有推出三维模特试穿),卖家还语焉不详,乱标尺码,或者买家知识没有全面到认识每一种材料,踩坑的几率其实不小。然后有些店铺的退货手续也很不清楚,加大了各位试错的成本。所以遇到垃圾就扔掉吧,不要太苛责自己,环境就是如此不友好,自己能做的其实不多。 10 个减轻消费焦虑的方法 最直接 - 不看马上好 可以考虑将所有引起急迫购物需求的 app 都卸载了。 如果感觉卸载会导致真的需要买什么的时候不方便,可以考虑「隐藏」,如果是 iPhone 用户,长按 App 后会出现「需要面容ID」选项,点击后会出现「隐藏并需要面容ID」选项。这样处理,至少在你打开 App 之后会有个短暂的中止,可能阻断一些不必要的购买。不确定安卓设备有没有类似的操作,另外 iPhone 用户可能需要升级系统才有此功能。 物品冷静清单 我现在有想买的东西,都会专门记在某处,通过定期回顾来决定是否购买。目前一个月试用下来,我仅购买一件物品! ...
写作是记录个人风格如何形成的过程
睡不着,不知道是不是前几日养成的坏习惯,睡前抱着电子设备看各种视频,导致我现在入睡很困难,索性坐起来写下下面的文字。此刻坐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其他人都睡着了,尤其安静,让我可以清晰地听见脑中的声音。我怀疑我有某种 ADHD,表象为持续兴奋导致入睡困难,但说不定我其实在平躺的一个多小时里睡着了几次。无论有没有睡着,至少我的大脑是一直醒着的,我知道,我很确定,因为我一直在思考。 我在思考我的论文怎么办,放圣诞假期以来我就没怎么推动。其实没几天,但今天要去参加组会,没什么东西可汇报让我有点焦虑。我之前就领悟到,摆脱不想做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刻马上做完。道理极其简单,但论文这件事在截止日期之前有“完成”状态吗?或许我应该将它拆分为尽可能小的目标,或许我应该改变我对于“完成”的看法,又或者加上一些激励措施使得“完成感”变强? 我打算拓展兴趣爱好来激励我做其他不想做的事,得说到我为何感觉自己有 ADHD 。我的最主要表现不是分心,粗粗读过《分心不是你的错》这本书之后才知道 ADHD 有很多种表现,我这种略带强迫性质的兴奋可能是其中之一。我最近对画画特别上瘾,最初是看到别管的综合材料课程(小红书)让我产生兴趣。如果我也可以运用多种材料、颜色组合,产生类似的生动画面,那该多有趣啊。另外我关注另外一位艺术行业从业者 emmy 好多年,她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介绍各种绘画方法和心得,非常喜欢她有趣生动但又不失专业严谨态度的文章风格。我也报名了 emmy 的课程,但拖着几年没开始学。前几年受到自身完美主义倾向的限制,有些不能够接受自己画出来丑东西,另外 emmy 的教学在我个人看来有一些学院派,有部分内容在之前对我来说有一些抽象。我今年在接触了别管的课后,比较喜欢她相对简单、随意的画法,好似漫不经心也能创作出不错的画面,比较能够减轻我对于这件事的心理压力,让我可以放心地弄脏双手。不过之后还是会回到 emmy 的课程,因为学习理论和技法是一通百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信心。 说回 ADHD,画画总归是需要画材的。在物资匮乏和物价高昂的地方,集齐需要和想要的画材是个难题,是我开始纠结的契机。得稍微介绍下,emmy 的水彩课 1.0是讲颜色,然后用到的是单色素水彩颜料。我在课前托人带来了荷尔拜因的 24 色水彩分装,但开始上课后才发现这一盘大多数都不是单色素。而我很想借这节课详细了解颜色,不仅是完成这门课,也有利于我了解其他媒介,甚至是能够应用到本身专业上,所以开始执拗于寻找单色素颜料。遇到物资和物价两大问题,能找到的比如温莎牛顿、史明克比较贵,比较便宜的如白夜买不到。总之就是各种比较,几个小时也没找到合适的,不过还好最后在德国亚马逊找到乌克兰产的 Rosa 21 色单色素水彩颜料,物美价廉,满足需求,不然我这强迫症状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好吧,终于要慢慢写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我在睡不着的一个多小时头脑风暴里,突然找到了一个「答案」,和学画画有一点关系。 去年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三五好友来家里聚餐庆生,席间免不了侃侃而谈,突然有朋友提到我的口才以及表达能力不错,或许可以尝试朝着博主方向发展。后来和另一个朋友打电话时,她也提及此事,如此多少让我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按理说,发现自己的特长,就此发展下去就好,但我却陷入了一个僵局。我想当然的以为只要表达欲到位,就这样开始一个播客或频道就好,但当技术设备到位之后,我的表达欲反而丧失了,我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太纠结「内容」,好像不得不输出点什么,做成特定方向的才行。我的表达欲全面丧失。 这不得不提及我另一个困惑,我在去年生日前后,可能是受到不久的将来就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开始思考我想将什么作为我的事业。我发现我对于自己(至少是对外宣称)认定的事业有点失去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感觉自己在重复造轮子,缺乏创意,其次是感觉这个行业里也没什么很大的创意,做的东西有点趋同。讽刺的是,我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苦苦找到了个满足我专业发展的论文项目,但因为我对这个方向有点失去兴趣,也就没什么很大的动力去推进我的论文。所以我开始学画画了,听着像是在逃避我的主要任务,可能是有点吧。但更主要是我发现我对于纸笔的喜欢,对于运用双手创造东西的兴趣能够激发我在其他领域的创意。 我想说的是,我个人、我的事业、以及学画画这件事到最后,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寻找「个人风格」。我突然联想到游戏 Unpacking,一个非常治愈花了两份钱玩了好几遍的游戏。游戏里是按照主人公的成长线进行的,主要玩法就是拆开打包箱帮主人公安置她的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她有带在身边好多年都不舍得扔掉的日记本和玩偶,也有一些放下的东西,更多的是获得的东西,整体就是非常治愈非常美好。 想到这,我就想到不如开启一个全新的 Unpack 系列。 Unpack 这个词在柯林斯上给出的释义如下: When you unpack a suitcase, box, or similar container, or you unpack the things inside it, you take the things out of the container. 打开(箱、盒等);(从箱、盒等中)取出 If you unpack an idea or problem, you analyse it and consider it in detail. 分析;剖析;仔细考虑 从这个系列开始,发现、分析自己的个人风格,可以是简单的物品开箱,可以是回顾一段或好或坏的经历,更多的是发现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我将以什么为业,慢慢地形成风格。 ...
写在 2023 年结束时
一句话总结 2023:我更了解自己了。 我需要他人的陪伴。去年年底发生了一件事,YY 那天上班去了,对象也在外面踢球,我在家无所事事,想找人说话找不到。突然一种很强烈的孤独感席卷了我,一度落泪。我意识到,我很依赖他人。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家无所事事,需要别人时不时地关注我,帮我找事做。现在想来,这个心理情况是我和对象在一起初期吵架的导火索,我很希望他能够多关注我,但这对他来说这个要求会带来一些压力,那时我很希望他能够理解当时那个不了解自己的我,一来二去造成了一些矛盾。感到孤独的当下对我来说是个顿悟时刻,我更了解自己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该如何独处。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造成了我的这种心理。 其一是我很宅。大把时间待在家里,运动很少,其他活动也少。今年在这方面最大的改善是,很爱运动的朋友 YX 常带着我玩。她精力特别旺盛,精神面貌很好,我很羡慕哈哈。她很会结合运动和玩乐,组局邀请我去了几次位于 Laxx 的度假青旅,在那边可以游泳、健身、桑拿、徒步,并且离雪场很近,可以滑雪。在她的影响下我逐渐地开始享受运动。第一次去 Laxx 的时候她提到网球课,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运动项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了。没想到网球之后成为我为数不多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后来我和对象开玩笑说 YX 是我的运动外挂,几乎只有她能成功邀请我去做一些运动,我俩后面也越过几次 body combat,老师特别热情地教你攻击和防守哈哈。我的运动激励还来自一位b 站常给我推荐的博主,网友取名“暴躁姐”的韩国女生。她的日常记录就是在健身、上班和吃面包中穿梭,过着重复但是非常充实的生活。眼看着她 crossfit 越练越好,我也被激励到,拉着 YY 一起去尝试。但谁能想到,第一节试课就差点累趴下,尤其是 wall ball 的环节,深蹲推起一个 7 kg 的球,这个动作非常累,一度喘不上气,老师在旁边鼓励说练着练着就会提高。同时想到”暴躁姐”以及 up 主”是饼饼呀”的毅力,无论如何还是得坚持下去。意料之外的是,在第一节正式课之前,不小心伤了膝盖,健身计划只能搁置,有理有据在家躺平:)。夏天的时候尝试重新学了游泳,想要捡回游泳技能。我一向是很担心自己在一个小团体里掉队,做错动作被点名批评的人。导致我游泳的时候按照老师说的节奏,紧张地一板一眼地游,很长时间没有进步。游泳老师看出来我很紧张,和所有人都说,不需要紧张,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水下就是一个人。在他鼓励式教育下,我的游泳有很大进步。之后和对象一起办了游泳季卡,但有点不习惯泳池的低水温,没游多少次:)。 除了宅,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没什么能够自娱自乐的兴趣爱好。意识到这个情况后,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爱好。 首先是结合“宅家”的属性,今年重新拿起钢笔写字。目前最爱的组合是锦一的本子,白金 3776 14k 金尖钢笔配上辉柏嘉的 carbon black 墨水。写字有的时候是写笔记,有的时候是写情绪,更多的是记录当下发生的事。再次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写写画画,写着写着,心情就平静下来,时间就不知不觉流逝。可惜之前有段时间特别痴迷断舍离,也痴迷无纸化,很是忤逆自己喜爱纸笔接触的天性。为什么喜欢纸笔书写呢?我发现这件事治愈了我一部分焦虑。首先是对”工具”的执迷不悟,我真的纠结笔记工具很长一段时间。近几年频繁地切换工具,笔记散落各处,常常发生记过但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的无力感。说到底就是我并不信任这些工具,反倒是我写在实实在在纸张上的内容让我很踏实,一方面近几年基本没丢过本子,二来也是书写本身加强了记忆,不那么担心追溯的问题。但我也没有完全放弃电子笔记,并且发现自己是visual learner 这件事,于是我从今年 9 月份开始使用 heptabase,我认为我终于找到了很适合自己的工具。即使它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即使它需要付费,但我真的非常喜欢它克制又高效的功能,恰到好处地完成基本的任务。并且它迭代很快,客户支持做的很好,用起来很安心。我渐渐地察觉到自己做事需要一点规矩或者说限制,如果放任自由反而会让我手足无措甚至会有点丧气,这是我最终放弃 Obsidian 的原因,太自由的应用不太适合我。尽管我说了这么久工具,我还是想说我对知识管理工具、方法、效率等主题祛魅了。我曾经以为我是个喜欢条条框框的人,曾经很投入地研究方法论,但回头来看真的运用这些方法论做成的事非常少。真正适用我的规则再简单不过,记忆最深刻的内容是写在纸上的,想做的事自然会去做的,不想做的事能不做就不做,必须得做尽快做完。不要给自己揽活揽责任,我需要规矩,但我也需要呼吸的空间。如今回头看,我这一年大多是自由发展,被一些外部条件推着走到了年末,缺少一些宏观指标,也缺少一些追踪指标的方法,正当我犹豫的时候,刷到 b站 up 主“千千 doc 1987”的方法,很受启发,安排了一些规划。遵循我大体自由发展,但依然具备北极星核心的主旨。 除了书写,在读了《拼团人生》这本书之后,对韩国女性生存现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从今年末开始接触韩语,业余时间在 italki 上找老师学习韩语,现在能拼读大部分字。学韩语上不想给自己很大压力,就想学就学,不想学就停一阵子,但希望自己能够缓慢地学会这门语言,明年的目标大概是能够看懂 vlog 博主的字幕。 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培养一些出门的爱好。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感受,互联网算法越来越无聊了,要么推荐重复的内容,要么推荐挑起情绪的内容。已经不是十年前网上冲浪看什么都很有趣的时代。除了删除、屏蔽一些社交媒体,希望能更多地去实地走走,尤其是去那些在主流里不常出现的地方,又或者是能够采取一种与主流不同的观察视角,同时提高下摄影技术。在这个越发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为地进行干预不失为一种办法。 回顾2023 年的愿望 九月毕业 没能够做到,除了一些挂科小插曲,还有就是学校的一些不可抗力。会在另一篇文章中集中叙述(吐槽)。 找到工作 因为没能按时毕业,找正式工作的计划就搁置下来了。但有幸找到了一份持续不长的兼职,点了一些技能点,发现了一些职业瓶颈,但也因为这份经历顺利找到论文位置,明年可以毕业啦。 学会和自己独处 去年对“独处”的理解还仅限于心情记录、打卡这些现在看来对我虚无缥缈的事情,明年会继续这个课题,无论如何,要好好爱自己。 保持健康 今年确实小病不断,跑步计划没有持续,更没有参加马拉松。感觉还是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目前是网球和游泳。明年看看能不能正式尝试 CrossFit! (挑战)学习室内足球失败 唉。还是和学游泳一样的问题,在小组团课里我太容易紧张,太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还是网球这种几乎一对一的运动适合我:) 2024 想做的事 毕业(五月) (挑战)带老妈老妹登山 写三年日记 韩语学到可以看懂字幕的程度 学设计、技术 爱自己才能更爱他人 2024 再相见。 ...
记录一次有关平板视觉笔记的折腾
写在前面,我个人记笔记都在记什么 我一直以来有个痛点,就是在说话和写作时,想到的东西很难立即追溯其来源。经常需要回去看聊天记录、浏览记录,大海捞针一般去寻找某一个信息。这种感觉很痛苦,这个过程也很漫长,有时还未必能够找到。 所以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有的,那个方法就是每日笔记。我对待每日笔记的方式就像是每天随手撕下的一张便利贴,上面记录这各种碎片的信息,可能是我的灵感,也有可能是购物清单,也有可能是一段书摘,或是一段链接。我受到这篇文章启发很大,作者的核心思想就是使用每日笔记可以达到一种无压记录的作用。你不需要刻意整理,日后如果需要用到可以使用搜索能力搜到。实在需要整理,也可以日后在积累到足够多的内容后集中汇总。顺带一提,我在电脑上快速输入笔记到 Obsidian 的方法是使用了 QuickAdd 和 Global Hotkeys 两个插件,手机上则是使用备忘录自带的快速笔记控制中心唤起,之后再整理到 Obsidian。 但这篇内容重点不在每日笔记。我想说一下视觉笔记。 我会关注到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我的一个痛点。日常生活中除了碎片信息,还有一些信息是我们主动收集的。那就是各种课程、书籍等,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我到底应该如何记录笔记?特别是考虑到我未来可能需要再次运用这个知识的情况?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每次按照课程或者知识点整理的内容很难复用。比如对一段代码的学习,在一开始我需要了解这段代码在解决什么问题,每一个方法又在起到什么功能,方法里又需要传入什么参数,分别是什么类型。问题的规模由大到小,难度逐渐加深,采用线性方法既难以理解又无法快速复用。 我也尝试过使用软件工程文档的写法结合卡片笔记的方法,将笔记内容分成不同类型进行记录。这些方法对一篇笔记能够呈现的内容范围做了严格限定。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超过了限定,写下了不应该出现的内容。比如本应该是较少进行解释的操作指南里却写了每一步的解释。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对于写笔记越来越困惑。我应该将笔记分割到什么颗粒度?我又如何将如此细小的颗粒之后总结起来,变成成体系的知识呢? 然后又受到上文每日笔记作者另一篇文章的启发,使用知识图谱式的笔记,来链接各个细小的。知识图谱式笔记有三种形式:索引式、表格式和图式。我尝试过索引式,个人无法使用缩进的功能很好地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表格式就如作者所说,并非 Markdown 为主体的应用所能够很好支持的格式。最后则是图式,在我看来也是最灵活多变的形式之一,我简单将其称之为视觉笔记,这个定义应该不太严谨。 视觉笔记如何帮助我梳理知识?我不再将笔记进行过于细度的分割,而是先将笔记使用线性的方法在一篇笔记内进行组织,使用标题将其进行区分,在笔记内形成不同的笔记类型。再在视觉笔记内提取模块,用图的方式将信息打乱再组织以达到复用的作用。 为了实现更好的视觉笔记效果,我走上了曲折的折腾之旅。 非常纠结的折腾之旅 上周我突然发现 Obsidian Canvas 的妙用,就是先在一篇笔记内先梳理好内容,再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梳理各个区块之间的联系。之后又在 b站看了几个相关视频。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我当时只有一块 Remarkable 板子,然后我突发奇想将其作为我手绘视觉笔记的主要工具。就此踏上漫漫搜寻整合 Remarkable 板子和 Obsidian 的方法。发现几个问题。 首先是 Remarkable 导出的 pdf 是自己特有的格式,在上面做的标记都无法被其他应用程序识别。然后是导出方法只有手动。第一个笨拙的解决方法是手动在导出的 pdf 上重新再做一遍标注,然后使用 pdfannotations2json 可以导出成 json 格式,然后经过一系列处理可以成为 markdown 笔记。这个过程显然太复杂了,且对格式、工具和能力都有要求。 然后我了解到有一个 RCU 插件,需要先将 Remarkable 降级到对应的型号。降级也需要在网上搜索资料,折腾到低级别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在更高级别上写的笔记都不可读。第二个问题是 RCU 导出的 pdf 依然有一些问题,在其他应用程序如 Adobe Acrobat 打开,每个标注都被识别出四次,应该是软件的一些 bug。手动删除这些多余的标注又是一个漫长且不必要的过程。 之后我放弃了这条路,又让我搜索到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 Obsidian 插件,基于 reShap 这个第三方插件。而这个插件又需要降级安装一些东西。我费劲安装之后,发现一直不能出现预期效果。然后 Obsidian 插件一直显示连接有问题。遂放弃这条路。 后面又发现 remarks 这个插件,一番周折下载下来后,因为 python 版本无法对上,再次失败。 至此,我算是放弃了 Remarkable 和 Obsidian 合并这条路。另外,也给自己提个醒,以后少折腾不稳定的第三方插件,很可能开发者哪一天就不维护,又或者主体大版本升级,导致插件失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