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A 和我聊到「极简」这个话题,随之引申出的话题是自己的「花钱焦虑」。总觉得自己花了太多的小钱,多少感觉有点愧疚?我和她有过很相似的感受,并且为此寻找过很多解决方法。按照过去的思维模式,我马上就会开始推荐控制消费、省钱的方式。这篇文章依然会涉及这两点,但在此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什么引起了焦虑?

是花出去的钱太多吗?前面说了,在我们的价值观来看这些金额都是「小钱」,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习惯不一样,这里就不用金额举例了。因此,可以说这些金额是不会对其他日常开销产生任何实质影响的。那么就不是金额的问题。

朋友还在聊天过程中提到「极简」的概念。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极简」二字,通常会看到由黑白灰打造的居住空间,偶尔掺入一点驼色、原木色等自然低调的颜色。而且「极简」通常与「空无一物」、「低物欲」、「断舍离」、「零垃圾」等关键词联动。如果你想具体执行「极简」,可能会打开豆瓣小组「极简生活」,里面有很多正在践行极简的人分享经历,但也有很多对消费行为的谴责。

当消费令人产生焦虑时,「极简」可能是第一个被推荐的解决方案。在浏览这些内容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思考自己在考虑接受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极简」代表着较少的物欲,但我认为同时对所生活的社区有着较高的要求。比如,「极简」的目的是不囤积食材的话,就要求居住地周围有能够便利买到生鲜的地方。有一些城市便利性很出名,生活配套功能做的很好,比如在东京八平米里描述的生活,如果能够如此便利,我可能真的会考虑极简。

而且,如果目前是非极简的生活方式,那么物品数量和消费观念应该会和「极简」大相径庭。面对如此巨大的鸿沟,你有信心自己能以平和的方式面对差距吗。会不会因此谴责自己呢? 所以,我认为在发现之后立刻求助于「极简」可能不是一个好方法,甚至会成为引起焦虑的部分原因。我再次询问朋友 A,如果不考虑「极简」生活,真正引起她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她最终说到,主要是(物品)增加了衣柜以及内心的负担,具体的负担是她认为造成了浪费。

浪费从何而来?

物品的囤积作为一个醒目的标志,时刻提醒着浪费的存在。朋友 A 的例子是衣服,她有两类囤积的衣服:

  • 第一类是质量不好,但是退货麻烦,所以囤积。
  • 第二类是质量尚可,但是超出自己搭配能力的,所以囤积。

不过,最初是为何购买这些囤积的衣服呢?

FOMO 错失恐惧症

担心自己错过某个东西的心情,迫使我们购买某个物品。这个折扣这么好,我错过怎么能行?这个推荐清单有 10 样东西,我错过一样,就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怎么办?我没关注上新,错失那个孤品,错失让自己更🆒一点的机会怎么办?买啊!都买回家!

我的朋友还会特别想要购买博主同款。我发现博主同款其实没那么好买,很多都很「小众」,不够特别的话,怎么体现博主之间的差异化呢?

仔细想想,真的有那么多不能错过的东西吗?

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我有一个略搞笑的经历。我比几乎每天化妆的朋友 B ,更了解化妆品品牌和公司,更熟知一些化妆理论。而我的化妆次数呢?一年不超过十次。我后面还了解到朋友 B 几乎不看美妆频道。她选择化妆品也是能用就行,不会执着品牌。而如果你现在问我眉笔,我可以立马说出三个品牌及各自的优缺点。我买的化妆品也远远多于我这位朋友。

朋友 B 会把几乎每个化妆品都用到铁皮,才买新的。她认为同一个品类的东西,品牌之间不会有0 到 100的惊人变化,因此从来不执着特定的产品,能就近买到什么就用什么,只要试过不是很难用,就会一直用下去。她很了解自己的需求,不会被互联网日新月异的话术绑架。购买的东西都有具体的使用场景,不会发生用不上的情况。

而我是她的反面,买了一个又一个产品,用完的可能 1% 都不到。我看了又看美妆视频,买了又买好物推荐。我以为自己有的需求,我因为这些推荐而产生的需求,都是被创造出来的需求,而非真正的需求,自然就会不可避免的被闲置,造成囤积。

怎么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

但是,化妆有步骤 123456789…,可不得都买回来试试吗?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的需求?

KnowYourself 公众号今年有一篇推文,概括地说就是花钱越早,下头越快。文章中介绍,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意思是无论一件事开始的时候让人感觉心情如何,最终都会回到开始的地方。

「人在刚接触一件事、有一点了解但实际了解不多的时候,最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的消费决策。先用手头能用的方法、渠道,让自己行动起来,是了解自己真实需求的重要渠道。」

线下经济衰退 - 浪费可能无法完全避免

坏消息是,浪费可能无法完全避免。回到朋友 A 买衣服的例子,她的囤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质量太差的衣服。这可能是线上购物无法避免的代价。线上购物全凭二维图片(现在好像也有推出三维模特试穿),卖家还语焉不详,乱标尺码,或者买家知识没有全面到认识每一种材料,踩坑的几率其实不小。然后有些店铺的退货手续也很不清楚,加大了各位试错的成本。所以遇到垃圾就扔掉吧,不要太苛责自己,环境就是如此不友好,自己能做的其实不多。

10 个减轻消费焦虑的方法

最直接 - 不看马上好

可以考虑将所有引起急迫购物需求的 app 都卸载了。

如果感觉卸载会导致真的需要买什么的时候不方便,可以考虑「隐藏」,如果是 iPhone 用户,长按 App 后会出现「需要面容ID」选项,点击后会出现「隐藏并需要面容ID」选项。这样处理,至少在你打开 App 之后会有个短暂的中止,可能阻断一些不必要的购买。不确定安卓设备有没有类似的操作,另外 iPhone 用户可能需要升级系统才有此功能。

物品冷静清单

我现在有想买的东西,都会专门记在某处,通过定期回顾来决定是否购买。目前一个月试用下来,我仅购买一件物品!

我的原则就是不论这个物品多便宜或是多贵,只要不是会因为没有及时购买而造成重大影响的物品,我都会加入清单。

为什么要记下来?我发现如果自己有件事一直没有写下来,就会时不时想起这件事,大脑始终会分配一些资源给它,提醒我有件事一直悬而未决,造成焦虑感。

我也不会将物品记入购物车,因为总是有五花八门的购物节,很容易就会触发我的 FOMO 情绪,迷失在比价和凑单。

一旦写在某个固定的地方,我的大脑就放松了,不会再反复想起来这件事,我可能一周多才会想起来看一下这个清单,而且很多东西都会从清单里删除,不会再想买了。

线下购物

线下购物可能是最直接规避错误消费的方式,我前不久刚刚在线下购买了眉笔,我对自己需要怎样的眉笔非常明确,但是我有一点拿不准颜色。正在用的眉笔画上一直有点奇怪,但我说不上来,线下柜姐一看到就指出是颜色太红,马上推荐了灰色给我,我尝试之后,马上确信这就是我需要的眉笔,立刻下单。但如果换在网上买,首先我对眉笔的形状有要求,然后各个颜色取名我是真的无法分辨,很容易又买到类似的红色,但线下五分钟就帮我解决了比较、寻找的麻烦,非常舒适的体验!

但我知道有的人很害怕和导购沟通,只想自己看看。其实可以直接说「我随便看看」,如果有推销什么不必要的东西,也直接说「不」就好。再来就是没有购买需求的时候,就不要去随便看看了哈哈。

消费降级

搞清究竟是什么品质使得你购买某个物品后,寻找可能的替代品,价格更便宜,但质量不一定下滑。因为品牌、关税可能会给产品带来不小的溢价。我自己的例子是,我四年前的时候本子都会专门购买 midori 的,纸质很好,但价格不菲。之后我明确知道,我对纸张的要求就是写钢笔不洇,正常干燥速度就可以。所以我陆续尝试了几个国产本子,质量相当,但更厚,且价格是 midori 的三分之一。也有用散装纸自制本子,缝本子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根针加上一卷线可能不超过 5 块钱。

先尝试基础款

也谈钱在他的公众号里有一篇文章,金钱买不来幸福,但能缓解痛苦,他说到自己购买显示屏挑花眼的经历,然后引用了叔本华的一句话:

人对幸福的定义,不是得到了幸福的最大值,而是把痛苦的量缩到最小。

「凡事先尝试基础大众款,大部分时候这就够用了。省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这能避免很多焦虑和纠结;在感到痛苦时,再果断升级。」

我最近卖了两瓶墨水,一瓶辉柏嘉的,一瓶百利金的。我实际上很喜欢辉柏嘉这瓶,但存在一个小问题,不防水。我又看到人推荐白金的防水墨水,想买,但是在已经有墨水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闲置其他墨水。所以我选择相对低的价格卖掉有的两瓶,买了新的墨水。自从解决防水问题后,我更经常用钢笔写字了,在这方面我是终于安定下来,内心极大的满足感。

检查清单

从自己失败的购物经验中总结。比如什么材质的衣服不舒服,再也不买。比如哪家店铺再也不买。诸如此类。

那么下次再想买同类产品的时候,核对自己的检查清单能避免很多错误消费。

减少视觉上的拥挤

有一个经典收纳视频,我推荐大家都看看。You’re doing home organization WRONG. - YouTube

看不了 YT 的朋友,我在这边简单介绍下博主的理念。

首先是收纳的两个原则:

  • easy of access 容易拿取
  • easy of maintenance 容易维护

然后博主提供了十个收纳 tips:

    1. 收拢零散物品,集中放置,减少视觉杂乱。一个小托盘就能带来大改变。将物品分组并保持“三件一组”的规律,搭配不同高度的物品,可以让组合看起来像一个新的“装饰品”,既整洁又有设计感。
    1. 必备神器:天鹅绒衣架,衣服不会掉下来。
    1. drop zones 在自己容易随手放置物品的区域如玄关,专门设立“落物区”,集中收纳杂物,方便整理并保持其他区域整洁。
    1. 在储物柜或小空间内,堆叠的旋转收纳可以大大提升物品的可取性。
    1. 区分家里常常使用的区域,和较少使用的区域(如客房)。将物品也按照使用频率分地点存放。
    1. 利用“奇怪的小空间”,比如转角。
    1. 优选闭合式储物家具,开放的存储空间并不适合放置杂物。 (我印象最深的方法)
    1. 巧用分隔,管理抽屉杂物,但不一定需要专门购买分隔,可以使用其他物品的包装盒。
    1. 定期清理,告别不必要物品。
    1. 克服情感阻碍,勇敢断舍离。

对待囤货的态度

观察日常用品的消耗速度,什么物品该囤货什么不该囤货应该会很清楚。

不要过度苛责自己

慢慢来,不着急。慢慢做出改变。 假如想「断舍离」,慢慢地整理,偶尔丢一点,咱不急。 假如想提高物品质量,慢慢地寻觅合适的升级物品,慢慢地更新换代。

爱自己!

寻找替代的生活方式

前面提到「极简」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开始选择不再被物欲裹挟,不再去刷直播、上新,紧接着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闲下来的时间和空闲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无法替你做决定,但我有收集一些生活方式供你参考。不一定要选择我提供的这几种选项,也可以寻找和创作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