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打卡情况概览

  1. 沉浸 7 分钟:进度增加 44%,专注 3h33m
  2. Anki:打卡 7 次,打卡率 100%,专注 1h20m
  3. Drops:打卡 7 次,打卡率 100%
  4. 制卡 5 分钟:打卡 3 次,打卡率 75%,专注 48m

如果有人好奇,汇报是由目标地图 App (iOS)生成。

Priming 目的是什么

还是想稍微说一下 Priming 这步操作,在写前面一篇准备篇的时候,感觉自己没能够很好地表达对这步的理解。

对于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初学阶段的我来说,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熟悉目标语言的模式

对于一个单词,我会比较关注单词的发音,都是用耳朵先学,眼睛再学。目前还无法做到马上看着韩文字母组合就能反应出意思,但是如果有听力帮助,那辨识度马上提高。

所以现阶段的感受就是:

  • 耳朵可以通过音频认出这个单词。
  • 但是大脑里不一定知道这个单词怎么拼写。
  • 眼睛有时候也不是很能认出这个单词,无法通过形状辨认单词,都需要先拼读。

初学者选择材料

初学者材料的特点是,翻来覆去讲一些日常主题,比如 Morning Routine、上学、逛超市等等。通过不断沉浸这些材料,有一些词汇和场景是会反复出现,从而加强记忆和理解。

初学者还是比较适合视觉信息(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字幕三通道都具备的材料。偶然点进去一个只有音频和字幕的播客类二通道节目,即使我能够识别一些内容,但只要时间一长,就会无法专注在内容上,理解水平大幅降低,沉浸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另外,Priming 这步,巧合地选择同步刷 Drops 上的单词,增加了一个重复的渠道。很多单词在 Drops 上单独背的时候记不住,但是后来看韩剧的时候,有一些单词能够被识别出来,还挺有成就感的。

Drops 只用每天免费的 5 分钟,只是用来 Priming,并不是真的想一次性记住很多单词,也不太可能做到。Drops 的优点是画风好,并且游戏种类多,以及在完成一个主题后,可以自行从推荐的话题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就不太需要按部就班,一定程度提高了趣味性。

谈谈习惯养成

可以从数据看到,我没能够 100% 完成沉浸目标。其实 Refold 方法不论其他制卡、刷卡做了多少,如果没有持续的沉浸,那么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可以说「沉浸」是最核心的活动。

巧合的是,这个时候被推送了《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我更喜欢英文标题,更直接,Tiny Habits。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有强调「动机是不可靠的」self help 类书籍。习惯养成应该依靠更稳定的「能力」,具体模型见下图:

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模型也不是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是给出一套分析工具。作者建议一切从微小的习惯开始,之后再考虑增加投入。

回到学韩语的例子,Refold 官方建议是每天沉浸至少 30 分钟,但我发现自己太将这个目标奉为金科玉律,实际上自己很难在韩语资料上专注这么长的时间,一方面是初学者的资料比较无聊,二方面是初学者知识有限,理解有限,有时候确实比较难调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接下来的计划就是将时间改为 7 分钟,虽然时间短,但是希望能最大化理解程度。

依据福格模型从 6 大角度(额外拓展了一个角度,原来是 5 个角度)去拆解完成这个动作的「能力」:

  • 是否有完成的时间?每天 7 分钟,那必须有时间。
  • 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看的内容都来自 YouTube,不需要额外花钱。
  • 是否有足够的体力?7 分钟沉浸观看,对体力基本没要求。
  • (自己拓展的问题) 是否有足够的工具,工具是否到位?沉浸有一个问题是,我希望能够同时看韩语和中文字幕,所以对播放器有要求,电脑上有插件比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工具上需要有电脑,并且有足够的电量。考虑将这个步骤转移到手机完成,但是基于对字幕的需求,手机上操作步骤略复杂,感觉过多操作会有点舍本逐末。
  • 是否有足够的创意/脑力?不需要额外的创意。
  • 什么时间、动作后进行?类似的概念「习惯堆叠」实际上在《掌控习惯》这本书里就看到过,但是当时没太当回事,但是意识到很多习惯都是缺少这一步,所以没能够融入生活。

针对时间、动作方面,我重新思考了整个语言学习涉及的几个步骤,以及他们应该发生的频率和时间。

首先是 Priming,官方建议是每天不需要很多新卡片,我现在的设置是每天 7 张,刷玩新卡和复习旧的卡片,差不多 5 分钟。然后是 Drops 每天的免费 5 分钟。总共 10 分钟,边吃早饭边完成。

最重要的是沉浸步骤,我还是打算在电脑上完成。在分析完自己的时间之后,发现晚上洗漱到准备睡觉中间竟然有差不多 2 小时,而早上的时间可能因为健身之类的活动非常不固定,所以就将沉浸安排在洗漱之后第一件事。

制作卡片,每天学习的新卡数量很少,所以制卡需求其实不是很高,而且官方也并不推荐每一个生词都制作成卡片。基于此,我并不需要每天都制卡,所以我的安排就是,每天 morning routine 之后的第二件事。

忽然意识到,制卡发生的最理想时机就是在沉浸结束之后!

规划之后也很重要的步骤是提示。Priming 步骤我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睁眼就是学。另外两个我都在「目标地图」App 里设置了提醒。

目前设置大概是这样,看后面实际应用时候的情况再跟大家汇报吧!

学语法?

我也有学一些语法,但不是拿着语法指南从头学到尾。沉浸的过程中,我会遇到一些单词都认识,但是理解不到要表达的意思的情况,尤其是反复出现相似的语法结构(Kimchi Reader 会提示语法结构),出现这种情况,我可能就想深入了解一下,一切都是为了加强理解服务。

然后我发现自己不论学什么概念,好像都会出现过一阵子忘记的情况。所以这次我学语法,除了记笔记,还在 logseq 做成记忆卡片,这一步非常好操作。我不一定会像 Priming 词汇那样每天持续地复习,但是偶尔复习一下,唤醒一下记忆也是不错的。

另外对于语法指南,推荐 Youtuber Lindie Botes 的视频,她从高中开始学韩语,学了可能差不多有十年。她发了几个备考 Topic 的视频,里面有讲到她学语法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她会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已经熟悉、需要复习以及新知识点。而我感觉应该可以通过目前的学习方法,加上大量沉浸,熟悉很大一部分语法,等到需要的时候,再用她的方法使用特定的指南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