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个人记笔记都在记什么
我一直以来有个痛点,就是在说话和写作时,想到的东西很难立即追溯其来源。经常需要回去看聊天记录、浏览记录,大海捞针一般去寻找某一个信息。这种感觉很痛苦,这个过程也很漫长,有时还未必能够找到。
所以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有的,那个方法就是每日笔记。我对待每日笔记的方式就像是每天随手撕下的一张便利贴,上面记录这各种碎片的信息,可能是我的灵感,也有可能是购物清单,也有可能是一段书摘,或是一段链接。我受到这篇文章启发很大,作者的核心思想就是使用每日笔记可以达到一种无压记录的作用。你不需要刻意整理,日后如果需要用到可以使用搜索能力搜到。实在需要整理,也可以日后在积累到足够多的内容后集中汇总。顺带一提,我在电脑上快速输入笔记到 Obsidian 的方法是使用了 QuickAdd 和 Global Hotkeys 两个插件,手机上则是使用备忘录自带的快速笔记控制中心唤起,之后再整理到 Obsidian。
但这篇内容重点不在每日笔记。我想说一下视觉笔记。
我会关注到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我的一个痛点。日常生活中除了碎片信息,还有一些信息是我们主动收集的。那就是各种课程、书籍等,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我到底应该如何记录笔记?特别是考虑到我未来可能需要再次运用这个知识的情况?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每次按照课程或者知识点整理的内容很难复用。比如对一段代码的学习,在一开始我需要了解这段代码在解决什么问题,每一个方法又在起到什么功能,方法里又需要传入什么参数,分别是什么类型。问题的规模由大到小,难度逐渐加深,采用线性方法既难以理解又无法快速复用。
我也尝试过使用软件工程文档的写法结合卡片笔记的方法,将笔记内容分成不同类型进行记录。这些方法对一篇笔记能够呈现的内容范围做了严格限定。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超过了限定,写下了不应该出现的内容。比如本应该是较少进行解释的操作指南里却写了每一步的解释。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对于写笔记越来越困惑。我应该将笔记分割到什么颗粒度?我又如何将如此细小的颗粒之后总结起来,变成成体系的知识呢?
然后又受到上文每日笔记作者另一篇文章的启发,使用知识图谱式的笔记,来链接各个细小的。知识图谱式笔记有三种形式:索引式、表格式和图式。我尝试过索引式,个人无法使用缩进的功能很好地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表格式就如作者所说,并非 Markdown 为主体的应用所能够很好支持的格式。最后则是图式,在我看来也是最灵活多变的形式之一,我简单将其称之为视觉笔记,这个定义应该不太严谨。
视觉笔记如何帮助我梳理知识?我不再将笔记进行过于细度的分割,而是先将笔记使用线性的方法在一篇笔记内进行组织,使用标题将其进行区分,在笔记内形成不同的笔记类型。再在视觉笔记内提取模块,用图的方式将信息打乱再组织以达到复用的作用。
为了实现更好的视觉笔记效果,我走上了曲折的折腾之旅。
非常纠结的折腾之旅
上周我突然发现 Obsidian Canvas 的妙用,就是先在一篇笔记内先梳理好内容,再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梳理各个区块之间的联系。之后又在 b站看了几个相关视频。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我当时只有一块 Remarkable 板子,然后我突发奇想将其作为我手绘视觉笔记的主要工具。就此踏上漫漫搜寻整合 Remarkable 板子和 Obsidian 的方法。发现几个问题。
首先是 Remarkable 导出的 pdf 是自己特有的格式,在上面做的标记都无法被其他应用程序识别。然后是导出方法只有手动。第一个笨拙的解决方法是手动在导出的 pdf 上重新再做一遍标注,然后使用 pdfannotations2json 可以导出成 json 格式,然后经过一系列处理可以成为 markdown 笔记。这个过程显然太复杂了,且对格式、工具和能力都有要求。
然后我了解到有一个 RCU 插件,需要先将 Remarkable 降级到对应的型号。降级也需要在网上搜索资料,折腾到低级别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在更高级别上写的笔记都不可读。第二个问题是 RCU 导出的 pdf 依然有一些问题,在其他应用程序如 Adobe Acrobat 打开,每个标注都被识别出四次,应该是软件的一些 bug。手动删除这些多余的标注又是一个漫长且不必要的过程。
之后我放弃了这条路,又让我搜索到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 Obsidian 插件,基于 reShap 这个第三方插件。而这个插件又需要降级安装一些东西。我费劲安装之后,发现一直不能出现预期效果。然后 Obsidian 插件一直显示连接有问题。遂放弃这条路。
后面又发现 remarks 这个插件,一番周折下载下来后,因为 python 版本无法对上,再次失败。
至此,我算是放弃了 Remarkable 和 Obsidian 合并这条路。另外,也给自己提个醒,以后少折腾不稳定的第三方插件,很可能开发者哪一天就不维护,又或者主体大版本升级,导致插件失灵。
然后我将目光转向 iPad,其实我之前使用过 iPad 两个型号,都是 Pro,分别是 10.5 和 12.9。 其实前者印象中使用效果不错,后来觉得不能够呈现足够多的内容放弃转向了 12.9,但是后者显然在分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重量这个特点,最后也二手卖出。
我在网上搜索一番之后选择购买最基础的 iPad,然后凑巧发现瑞士一家以租赁为主的平台,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租到较新型号的设备。于是我租用了一台 iPad 2022,适配的是第一代笔。
拿到之后,我停止折腾了吗。没有。
在用过两代 iPad、三星 Tab S6、Wacom 手写板以及 Remarkable 之后,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只有 Remarkable 无限接近真实书写体验,他的体验就和他的名字一样,是顶级体验。但是它的问题就在于它的软件,不算好用,甚至是难用,尤其是在和其他应用整合上,基本不存在这些功能。这也是我转向 iPad 的原因。
于是我在买了 iPad 之后,发现它的书写体验远不如 Remarkable 之后,竟有些后悔将后者卖出。我不禁开始思考我最初折腾这些事情的根本原因,我只是想做视觉笔记,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有一个好的书写体验,如此折腾下来,我是否有些本末倒置了。
最后,我买了类纸膜,希望能多少提高一下 iPad 书写体验。不过,如果之后 Remarkable 软件能更进一步,我可能会回购,但这个公司有点太不思进取了,只能等等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