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从他人的视角观察自己还挺有意思的。从小玩到大的姐妹会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会出于“爱”的名义莫名其妙揍我,揍完又会说“我们很爱你”。还会记得我们家的规矩和条条框框特别多,一旦违反便少不了一顿骂,如果犯错的是我,那便是挨揍。之前经常和别人开玩笑说我们家是“混合双打”,我自己其实记不太清挨揍的细节和感受,只记得确实顽皮然后挨揍。

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从高中阶段发展起来的言语伤害,那个时候经常被贬低外貌,以及从来不允许我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我企图开口表达,就会遭遇“你又懂了”的驳斥。可能正因为这样,我越来越迷上看书写字,希冀找到解释这一切的理由,希望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愤懑诉诸纸上。

堂姐告诉我,在读大学期间,我对她可以说是沉默的。我非常意外这个评价,现在的我完全想象不了。她提到曾经一起在澳门玩,但我没有印象,而且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并且在那前后八个月左右,我只发了零星几条朋友圈,说明那个时候确实非常沉默。

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我有了自己的表达空间,渐渐地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声音。再后来去国外学习,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大,表达也越来越自由。还在苏黎世的时候,有个本科时期的好友来找我玩,提到我变得自信很多,当时其实不确定她这么评价的依据。我总是会选择性遗忘那些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逐渐淡忘曾经沉默寡言的自己。 我的 MBTI 最近一年多变成了 ENFJ,变成了正得发邪、爱人能力很强的大宝剑xs。MBTI 固然是伪科学,自己的前后转变还是值得记录和探讨一番。现在想到之前拍的很多照片要么板着脸要么假笑,很少发自内心的笑容,经常认为自己被限制住,很难做自己。我虽然经常吐槽苏村,其实更多地是吐槽一些规则上的古板,以及对他们文化的不适应。但是在那的几年,我非常自由,非常做自己,而且有过一段相对长的时间,能够观察记录自己,能够通过语言、摄影、穿衣等等形式表达自己,很感谢有这样的选择魄力,有这样的支持,度过这样一段时间。

我观察自己和几个好友,我发现人在 20 代会经历一个动荡期,这种动荡容易发生在从按部就班的学校跨入社会期间。这个时候会开始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锚点,思考诸如自己的精神应该依托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会开始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有怎样的需求,从而需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不过比较矛盾的一点是,很多时候人都不能够知行合一。

在网络上经常会刷到”精英言论“,概括地偏颇一点,意思大概是人如果没有在 20 代获得什么成就,没有在 20 代奋斗出什么结果,30 代开始就会慢慢走下坡路。我太厌恶这种充满优绩主义的言论了,20出头的我懂什么呢,我还在挣扎的沉默的沼泽中起起伏伏着,除了时间,没有经验、学识、眼界、金钱,没有对抗的力气。懵懵懂懂地探索了几年,就到了 20 代中旬,逐渐地有了一点积累。直到此刻,我才开始逐渐有了前进的图景,我才逐渐地感到自己有了一点力气,我才逐渐地感到自己好像可以做一些事情。

我也观察到,回国之后其实回到了一个相对不自由的环境。比如在工作环境就必须扮演一个工作人设。我还有一个抽象的感受,就是虽然别人推荐的事物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很不错,确实能够从某些角度带给自己加成,但是自己并没有全身心接受,始终感觉没有体现自己的性格,这或许是一种不自由的感受。

说这些,是想说比起外在的,内在的自我关系,和他人的关系,是我最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一些选择就是基于这样的侧重,年龄见长,有时候会选择一点点的不自由换取长久心安。不过,如果我和自己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莫名其妙进入新的关系,我无法接受,做不出对任何一方都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我更认识自己之前,我可能会保持现在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我向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每段经历都会塑造自己的一部分,和自己相处好,和那些认为重要的人相处好,将自己的理解传达出去,能够影响一点点人,很不错了。

愿,游刃有余地驾驭生命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