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 2024 年结束时 - 我正走向巅峰,我将驾驭生命之舟

以下是 24 个毫无逻辑关系甚至有点狗屁不通的,我在 2024 年针对自我的 24 个发现和观察。 我是女性,这不是新发现。新发现是我虽然是女性并且已经对女性的处境有所了解,我还是对女性的了解不够深入,才刚刚入门。今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阅读过、观看过的文艺作品让我重新思考塑造我的价值观、性别观的究竟是什么。开始对强行塑造浪漫的作品过敏,开始对文艺作品里莫名出现的亲密镜头感到不适。有时候真的需要问一句:这,真的有必要吗? 我的阅读需求发生改变,主要出于三个原因阅读。其一是我有一个问题,我想看看其他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比如今年读的《厌女》和《精英的陷阱》。其二是女性作者的书籍,比如《明亮的夜晚》、《她对此感到厌烦》。其三就是网络推销的书籍,刷多了一部分会触发抵触情绪,另一小部分会触发我的好奇心,比如《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 我对待爱情、感情的想法发生改变,我曾经可能也为影视作品中刻画的各种浪漫至上的爱情陶醉过。我现在对“爱一个人爱到忘记自己”这件事非常不相信。我现阶段不会主动去寻找爱情或对象,主打一个既来之则安之,没有也可以,我的日常忙碌到有时候会庆幸没有人拖后腿,我的生活能够完全以自己为中心。 我开始非常认真地对待健康,今年了解到健康长寿的三驾马车:力量、心肺、柔韧性。我也不贪心一次就要所有都做好,所以目前是专攻力量训练,从 6 月份到现在保持了平均一周两练的强度,从 11 月也开始尝试踩椭圆机锻炼心肺,柔韧性基本没动静哈哈。不过现阶段生活重心有变化,还在尝试如何调整能将稳定健身融入进来。话说感觉在社交媒体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健身,前几年还吐槽怎么很少女性发自己的运动总结,今年就多起来了,太好了!而且身边也有那种曾经很尊崇白幼瘦的女性开始健身增肌,日子也算是好起来了💪 我开始比较规律地学习打网球,🎾在我身心上的效果很神奇,一节一小时一对二下来就有非常高的消耗,并且网球课是我众多运动做下来,结束之后心情最好的运动,能持续带给我积极的情绪。加上我今年迷上郑钦文,因为她熬了不少夜,追着看了她自巴黎奥运会后几乎所有赛事。早早购入 2025 网球日历和优酷会员,等着 2025 赛季开始继续追踪她的赛事。 我开始工作了,目前工龄还没超过 10 天。但我已经感觉比起上学,我绝对更喜欢工作。可能是上学时的自主性还是太小了,工作虽然也有既定任务要完成,但目前感觉可活动范围还是要远大于上学,并且我也确实不喜欢考试背书的形式完成任务。随着工作开始的是每天单程一小时的通勤,其实过程中体感还好,偶尔需要一直站着,但毕竟坐了一天,站一下也还好。但身体实际上好像还在适应,每天到了十点就困的不行,主动早睡了哈哈。 我和三个断联(?)的朋友重新联系上。其实有两个好友不算断联,一直在社交媒体上有断断续续的聊天,互相知道对方的近况,但确实非常多年没有面对面的交谈,于是两次见面都是聊到嗓子哑掉、口干舌燥的情况lol,回想起来还是会感慨线下面对面交流能够交换的信息量真是任何一种线上交流模式都无法替代的。还有一个朋友真的算是断联,但是她前几天经历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加上我俩给对方的备注是“幸运姐妹”,她立刻想到我,我俩就又聊上了。谁叫我们都是擅长聊天的女孩子呢~ 今年开始用 logseq,又换笔记软件!但开始用上到现在差不多两个月,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于笔记应用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能够多端同步+能用的手机和桌面编辑器。logseq 把每一段都视作一个 block 的架构,非常适合我丢各种东西到 journal,我只需要打上 tag,就非常简单可以找回我当初的想法,加上 block + 大纲的形式非常适合我这种发散型写作方式,后期再编辑。总之就是所有的压力都通通留到不一定会发生的未来动作。曾经我以为我需要格式完美的笔记,花很多时间修整,但经常这种需要时刻不是每次都发生,所以丢进 app 打上 tag 就结束,等需要的时候再说。 今年呢,准确说最近一个月,开始观察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我曾经认为,要保留一些些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关系,这样不太需要进行大动干戈的分割,不容易发生关系巨变,能够一定程度避免矛盾。但我发现父母是会得寸进尺的,自己对自我的自由空间也是越来越渴望的,当自己的独立能力越来越强时,父母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处于什么位置,这时候就可能发生拧巴事件。父母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权威性是否仍然保留,要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这种权威性。而我作为儿女,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全盘接收还是划清界限。正逢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契机,我读到一个网友关于不要小孩,把留给小孩的耐心用到父母身上的说法,感觉也是个新的思考角度,2025 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从 2023 生日后,我不得不面对自己该以何立业的问题。出于这个问题目的,我开始留意收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到今年年底,我发现很多人都比较肯定我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思考。我非常喜欢用语言去梳理自己的想法,而且对我来说感觉最流畅的方法是通过说话的形式将思考输出给一个安全的听众。通常由我的各位朋友扮演安全的听众的角色。由于我担心自己语言的严谨性,我没有尝试播客的形式,而且感觉额外花时间制作也不是我想要的。另外我也不希望对方会反驳我的观点,可以交换观点,但是反驳会遏制我的表达欲,所以我也没有选择对家人进行输出。但说话的条件不是每时每刻都具备的,所以我更多选择的方法都是写下来。也因为这个原因,好像逐步练成了非常快的打字技巧。不过我感觉打字还是比起说话还是些微有点延迟,心想如果有一天能用上方便操作的直接将腹稿转为文字的工具就好了。 刚刚发现想写 24 条还是有点困难呀,这是第 11 条。 今年还在思考自己要多大程度上追热点,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追热点。正在考虑订阅杂志。 说一下学语言吧,朋友也跟我聊到她有学两门语言的打算,但是很难兼顾,我立刻想到 refold 方法论,并且觉得肯定是有主次之分,以及应用场景之分。比如我学习韩语的目标,随着我闲暇时间急剧减少和个人人生节点转换,也会发生变化,学习目标就会发生变化。 我发现唯二需要买的护肤品就是保湿和防晒,剩下请交给医美。 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线下生活丰富、饮食文化厚重的地方。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是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 看好东西之前,我已经无数次骂一些院线电影,对那些电影感到不耐烦,搞什么大制作大投资,给我几十年前的陈词滥调剧情,我都要怀疑如果有人统计,“Fix”这个单词,绝对是近期几部个人英雄电影主旋律,超级高频词,真的吐了,特别喜欢整一些大美女镶边,真无语,过去老登电影看了不少,未来我是一部都不可能看了。 今年最喜欢的综艺是《思想验证区域》,尤其喜欢河马、Ted,以及很会玩弄规则、非常聪明的小林。 书写如何帮助我缓解焦虑👉。房间白板上一直贴着朋友给我的明信片 Peace Please,是某一年生日时送给我的卡片,祝愿我找到内心的平静。今天写完第三本 all in one,从去年 10 月底开始有这个想法,到如今一年多时间里竟然写完差不多 900 面 A5 纸。巧合的是前几天又再次触发疑似 ADHD 的症状,整个人 hyperfocus 到停不下来。意识到问题之后,我感觉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个 ADHD 撤出程序,就是一旦开始 hyperfocus 我要怎么做。这几天冷静下来后发现,很多 hyperfocus 的时候,都是我没有把想法写下来的时候,我折磨自己的脑袋记下一个又一个想法,造成了过载。所以回头看看这 900 面笔记,或许我已经找到了使自己平静的方法呢?这些笔记承载了我的情绪、点子、备忘等等内容,只要写下来,我好像就不再担心忘记,也不会再过度思考了呢,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 我对自己的书写习惯进行分析👉。梳理账单发现兴高采烈买来,实际上束之高阁的墨水分装。闲置的原因很简单,上墨水的大部分钢笔都是气密性非常差的金豪,刚上的时候还行,但几乎是第二天就有点干掉,写不太出来。看着账单我重新思考,什么书写环节对我来说是重要的。首先,笔一定要流畅,中性笔我最喜欢派通速干系列,用完数不清多少只笔芯。我觉得是下墨浓郁但不过度,书写感在任何纸上都非常流畅,相对而言我不喜欢的写感是三菱,三菱在我体验来看流畅程度是差派通一截的。但派通相较钢笔而言,体感流畅程度略有一点点逊色,所以当我当下有非常多想写的东西时,比如写日记,我一定会用钢笔,一口气写到底。写可能停顿思考的笔记不会用钢笔,笔尖略长时间停留在外面,墨水容易干掉。和笔同样重要的是纸,我不喜欢散纸、太薄的纸,可能是写字比较用力的原因。所以我不喜欢巴川纸,早些时候写了好几本 midori 的本子,后来意识到它们太贵。买过国誉软线圈,有点过滑。锦一的不错,但是厚度不便携。现在在用 paperideas,品控不行,墨水非常不速干,但忍忍也能写。综上在我这应该是 墨水 > 笔设计 > 纸张 > 其他锦上添花的东西(彩墨等)。梳理清楚自己写字的喜好之后,就知道不要再花些看似小钱买便宜钢笔、彩墨了,前面两项不达标注定闲置。 我对于《再见爱人》用女性吸引流量的态度,以及我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女性,从身边的女性开始。 我停止继续看《再见爱人》,不想再被节目牵着鼻子走。但我开始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能不能做点什么?另一部综艺,韩国的《思想验证区域》帮我意识到贫困是由什么造成的。是钱多钱少吗?是不够努力吗?都不是。是缺少信息,缺少向上的助力。我觉得这些原因可以应用到女性贫困上,首先是不知道可以为自己争取,其次是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争取。而且女性贫困是只存在于经济贫困的环境里吗?我突然意识到只是像上篇那样呼吁可能是不够的,我得有所行动。我能做什么呢?我能写,我会持续不断地书写和女性有关的事情。我能说,我会持续不断地和身边能接触到的女性说,我们可以,我们应该,为自己考虑。本来我觉得这件事多么不切实际,多么不痛不痒,但就在今天,今天我的言语在一位我日常接触到的女性身上,开始发挥作用了!我将继续书写、继续传达下去,我相信会越来越多的人这么做,为了女性的未来。 我还是有点强迫症的!距离 2025 只有 2 分钟了,努力凑最后几个! 棉条解决了我经期粘一屁股血的大问题:)我希望能进一步学会月经杯,省钱! 找工作填网申的时候经常会被要求填个人简介,我一直没搞明白这个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每次除了概括介绍自己之外,还会加上一句我当下的 slogan/座右铭(?),现在的是:「游刃有余地驾驭生命之舟」,我已经完全忘记我怎么想到的这句话。但我现在的感觉依然可以用这句话概括: 我正走向巅峰,我将驾驭我的生命之舟。 ...

December 31, 2024

写在 2023 年结束时

一句话总结 2023:我更了解自己了。 我需要他人的陪伴。去年年底发生了一件事,YY 那天上班去了,对象也在外面踢球,我在家无所事事,想找人说话找不到。突然一种很强烈的孤独感席卷了我,一度落泪。我意识到,我很依赖他人。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家无所事事,需要别人时不时地关注我,帮我找事做。现在想来,这个心理情况是我和对象在一起初期吵架的导火索,我很希望他能够多关注我,但这对他来说这个要求会带来一些压力,那时我很希望他能够理解当时那个不了解自己的我,一来二去造成了一些矛盾。感到孤独的当下对我来说是个顿悟时刻,我更了解自己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该如何独处。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造成了我的这种心理。 其一是我很宅。大把时间待在家里,运动很少,其他活动也少。今年在这方面最大的改善是,很爱运动的朋友 YX 常带着我玩。她精力特别旺盛,精神面貌很好,我很羡慕哈哈。她很会结合运动和玩乐,组局邀请我去了几次位于 Laxx 的度假青旅,在那边可以游泳、健身、桑拿、徒步,并且离雪场很近,可以滑雪。在她的影响下我逐渐地开始享受运动。第一次去 Laxx 的时候她提到网球课,这是我从未体验过的运动项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了。没想到网球之后成为我为数不多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后来我和对象开玩笑说 YX 是我的运动外挂,几乎只有她能成功邀请我去做一些运动,我俩后面也越过几次 body combat,老师特别热情地教你攻击和防守哈哈。我的运动激励还来自一位b 站常给我推荐的博主,网友取名“暴躁姐”的韩国女生。她的日常记录就是在健身、上班和吃面包中穿梭,过着重复但是非常充实的生活。眼看着她 crossfit 越练越好,我也被激励到,拉着 YY 一起去尝试。但谁能想到,第一节试课就差点累趴下,尤其是 wall ball 的环节,深蹲推起一个 7 kg 的球,这个动作非常累,一度喘不上气,老师在旁边鼓励说练着练着就会提高。同时想到”暴躁姐”以及 up 主”是饼饼呀”的毅力,无论如何还是得坚持下去。意料之外的是,在第一节正式课之前,不小心伤了膝盖,健身计划只能搁置,有理有据在家躺平:)。夏天的时候尝试重新学了游泳,想要捡回游泳技能。我一向是很担心自己在一个小团体里掉队,做错动作被点名批评的人。导致我游泳的时候按照老师说的节奏,紧张地一板一眼地游,很长时间没有进步。游泳老师看出来我很紧张,和所有人都说,不需要紧张,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水下就是一个人。在他鼓励式教育下,我的游泳有很大进步。之后和对象一起办了游泳季卡,但有点不习惯泳池的低水温,没游多少次:)。 除了宅,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没什么能够自娱自乐的兴趣爱好。意识到这个情况后,开始有意识地培养爱好。 首先是结合“宅家”的属性,今年重新拿起钢笔写字。目前最爱的组合是锦一的本子,白金 3776 14k 金尖钢笔配上辉柏嘉的 carbon black 墨水。写字有的时候是写笔记,有的时候是写情绪,更多的是记录当下发生的事。再次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写写画画,写着写着,心情就平静下来,时间就不知不觉流逝。可惜之前有段时间特别痴迷断舍离,也痴迷无纸化,很是忤逆自己喜爱纸笔接触的天性。为什么喜欢纸笔书写呢?我发现这件事治愈了我一部分焦虑。首先是对”工具”的执迷不悟,我真的纠结笔记工具很长一段时间。近几年频繁地切换工具,笔记散落各处,常常发生记过但是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的无力感。说到底就是我并不信任这些工具,反倒是我写在实实在在纸张上的内容让我很踏实,一方面近几年基本没丢过本子,二来也是书写本身加强了记忆,不那么担心追溯的问题。但我也没有完全放弃电子笔记,并且发现自己是visual learner 这件事,于是我从今年 9 月份开始使用 heptabase,我认为我终于找到了很适合自己的工具。即使它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即使它需要付费,但我真的非常喜欢它克制又高效的功能,恰到好处地完成基本的任务。并且它迭代很快,客户支持做的很好,用起来很安心。我渐渐地察觉到自己做事需要一点规矩或者说限制,如果放任自由反而会让我手足无措甚至会有点丧气,这是我最终放弃 Obsidian 的原因,太自由的应用不太适合我。尽管我说了这么久工具,我还是想说我对知识管理工具、方法、效率等主题祛魅了。我曾经以为我是个喜欢条条框框的人,曾经很投入地研究方法论,但回头来看真的运用这些方法论做成的事非常少。真正适用我的规则再简单不过,记忆最深刻的内容是写在纸上的,想做的事自然会去做的,不想做的事能不做就不做,必须得做尽快做完。不要给自己揽活揽责任,我需要规矩,但我也需要呼吸的空间。如今回头看,我这一年大多是自由发展,被一些外部条件推着走到了年末,缺少一些宏观指标,也缺少一些追踪指标的方法,正当我犹豫的时候,刷到 b站 up 主“千千 doc 1987”的方法,很受启发,安排了一些规划。遵循我大体自由发展,但依然具备北极星核心的主旨。 除了书写,在读了《拼团人生》这本书之后,对韩国女性生存现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从今年末开始接触韩语,业余时间在 italki 上找老师学习韩语,现在能拼读大部分字。学韩语上不想给自己很大压力,就想学就学,不想学就停一阵子,但希望自己能够缓慢地学会这门语言,明年的目标大概是能够看懂 vlog 博主的字幕。 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培养一些出门的爱好。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感受,互联网算法越来越无聊了,要么推荐重复的内容,要么推荐挑起情绪的内容。已经不是十年前网上冲浪看什么都很有趣的时代。除了删除、屏蔽一些社交媒体,希望能更多地去实地走走,尤其是去那些在主流里不常出现的地方,又或者是能够采取一种与主流不同的观察视角,同时提高下摄影技术。在这个越发人工智能的时代,人为地进行干预不失为一种办法。 回顾2023 年的愿望 九月毕业 没能够做到,除了一些挂科小插曲,还有就是学校的一些不可抗力。会在另一篇文章中集中叙述(吐槽)。 找到工作 因为没能按时毕业,找正式工作的计划就搁置下来了。但有幸找到了一份持续不长的兼职,点了一些技能点,发现了一些职业瓶颈,但也因为这份经历顺利找到论文位置,明年可以毕业啦。 学会和自己独处 去年对“独处”的理解还仅限于心情记录、打卡这些现在看来对我虚无缥缈的事情,明年会继续这个课题,无论如何,要好好爱自己。 保持健康 今年确实小病不断,跑步计划没有持续,更没有参加马拉松。感觉还是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目前是网球和游泳。明年看看能不能正式尝试 CrossFit! (挑战)学习室内足球失败 唉。还是和学游泳一样的问题,在小组团课里我太容易紧张,太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还是网球这种几乎一对一的运动适合我:) 2024 想做的事 毕业(五月) (挑战)带老妈老妹登山 写三年日记 韩语学到可以看懂字幕的程度 学设计、技术 爱自己才能更爱他人 2024 再相见。 ...

December 31, 2023

记录一次有关平板视觉笔记的折腾

写在前面,我个人记笔记都在记什么 我一直以来有个痛点,就是在说话和写作时,想到的东西很难立即追溯其来源。经常需要回去看聊天记录、浏览记录,大海捞针一般去寻找某一个信息。这种感觉很痛苦,这个过程也很漫长,有时还未必能够找到。 所以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有的,那个方法就是每日笔记。我对待每日笔记的方式就像是每天随手撕下的一张便利贴,上面记录这各种碎片的信息,可能是我的灵感,也有可能是购物清单,也有可能是一段书摘,或是一段链接。我受到这篇文章启发很大,作者的核心思想就是使用每日笔记可以达到一种无压记录的作用。你不需要刻意整理,日后如果需要用到可以使用搜索能力搜到。实在需要整理,也可以日后在积累到足够多的内容后集中汇总。顺带一提,我在电脑上快速输入笔记到 Obsidian 的方法是使用了 QuickAdd 和 Global Hotkeys 两个插件,手机上则是使用备忘录自带的快速笔记控制中心唤起,之后再整理到 Obsidian。 但这篇内容重点不在每日笔记。我想说一下视觉笔记。 我会关注到这个概念,也是来源于我的一个痛点。日常生活中除了碎片信息,还有一些信息是我们主动收集的。那就是各种课程、书籍等,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我到底应该如何记录笔记?特别是考虑到我未来可能需要再次运用这个知识的情况? 我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每次按照课程或者知识点整理的内容很难复用。比如对一段代码的学习,在一开始我需要了解这段代码在解决什么问题,每一个方法又在起到什么功能,方法里又需要传入什么参数,分别是什么类型。问题的规模由大到小,难度逐渐加深,采用线性方法既难以理解又无法快速复用。 我也尝试过使用软件工程文档的写法结合卡片笔记的方法,将笔记内容分成不同类型进行记录。这些方法对一篇笔记能够呈现的内容范围做了严格限定。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超过了限定,写下了不应该出现的内容。比如本应该是较少进行解释的操作指南里却写了每一步的解释。 在这样的框架下,我对于写笔记越来越困惑。我应该将笔记分割到什么颗粒度?我又如何将如此细小的颗粒之后总结起来,变成成体系的知识呢? 然后又受到上文每日笔记作者另一篇文章的启发,使用知识图谱式的笔记,来链接各个细小的。知识图谱式笔记有三种形式:索引式、表格式和图式。我尝试过索引式,个人无法使用缩进的功能很好地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表格式就如作者所说,并非 Markdown 为主体的应用所能够很好支持的格式。最后则是图式,在我看来也是最灵活多变的形式之一,我简单将其称之为视觉笔记,这个定义应该不太严谨。 视觉笔记如何帮助我梳理知识?我不再将笔记进行过于细度的分割,而是先将笔记使用线性的方法在一篇笔记内进行组织,使用标题将其进行区分,在笔记内形成不同的笔记类型。再在视觉笔记内提取模块,用图的方式将信息打乱再组织以达到复用的作用。 为了实现更好的视觉笔记效果,我走上了曲折的折腾之旅。 非常纠结的折腾之旅 上周我突然发现 Obsidian Canvas 的妙用,就是先在一篇笔记内先梳理好内容,再用视觉笔记的方式梳理各个区块之间的联系。之后又在 b站看了几个相关视频。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我当时只有一块 Remarkable 板子,然后我突发奇想将其作为我手绘视觉笔记的主要工具。就此踏上漫漫搜寻整合 Remarkable 板子和 Obsidian 的方法。发现几个问题。 首先是 Remarkable 导出的 pdf 是自己特有的格式,在上面做的标记都无法被其他应用程序识别。然后是导出方法只有手动。第一个笨拙的解决方法是手动在导出的 pdf 上重新再做一遍标注,然后使用 pdfannotations2json 可以导出成 json 格式,然后经过一系列处理可以成为 markdown 笔记。这个过程显然太复杂了,且对格式、工具和能力都有要求。 然后我了解到有一个 RCU 插件,需要先将 Remarkable 降级到对应的型号。降级也需要在网上搜索资料,折腾到低级别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在更高级别上写的笔记都不可读。第二个问题是 RCU 导出的 pdf 依然有一些问题,在其他应用程序如 Adobe Acrobat 打开,每个标注都被识别出四次,应该是软件的一些 bug。手动删除这些多余的标注又是一个漫长且不必要的过程。 之后我放弃了这条路,又让我搜索到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 Obsidian 插件,基于 reShap 这个第三方插件。而这个插件又需要降级安装一些东西。我费劲安装之后,发现一直不能出现预期效果。然后 Obsidian 插件一直显示连接有问题。遂放弃这条路。 后面又发现 remarks 这个插件,一番周折下载下来后,因为 python 版本无法对上,再次失败。 至此,我算是放弃了 Remarkable 和 Obsidian 合并这条路。另外,也给自己提个醒,以后少折腾不稳定的第三方插件,很可能开发者哪一天就不维护,又或者主体大版本升级,导致插件失灵。 ...

April 19, 2023

写在 2022 年结束时

和小伙伴组建学习、找工作小组,互相加油打气,一起度过漫长的学习时光 这件事做的一般,没能够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但有一两个同专业的朋友会经常交流学业和找工作上的体会,也算是部分达标。 — 多阅读,广泛地阅读,少刷社交媒体,多从书本中获得创作灵感 今年入手了一台文石 POKE 4S,阅读时间增加不少。但是由于缺乏趁手的记录工具,以及选书上总有些障碍。所以去年没有读完印象特别深刻的书籍。这使得我再次思考,对我来说,读书的意义。我本意是希望能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外,通过阅读一些不相干的书籍,放松一下疲惫的大脑。而如今被算法充斥的互联网,发现有趣的书籍成为最严峻的问题,网络上推荐的书籍越来越同质化。明年应该会多尝试线下图书馆的渠道找书。 — 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养成持续锻炼的习惯,希望能够提高精力和整体精神 今年下半年在结识男朋友后,锻炼时间和频率相较去年,都有质和量的提高。但还远未达到规律、持续的状态。不过这小小的成就,对不容易迈出第一步的自己来说,已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 去5个不同的国家,多拍照,多学习摄影,找到自己的风格 这应该是今年做的最好的,从年初去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纳,春假时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和海牙,暑假时去意大利撒丁岛和德国柏林,九月初又去了葡萄牙波尔图。林林总总,竟然也去了六个国家。出去玩的频率上升后,开销也随着上升,顺带也引发我对于旅行的思考。对我来说,旅行分为两种,一种是慕名观光,那大多时候都在走路;还有一种就是度假,那大多时候都在躺平。几次旅游下来,我应该更喜欢后者,找个小店坐坐,穿梭在说不上名字的街道,吃着当地美食,用心呼吸和感受当地空气,几乎是漫无目的,只为感受另一种生活。前一种旅行方式总有些打卡的意味,到过去过就ok,拍一些定点的图片,就可以向朋友圈的各位证明一些东西。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依然对这方土地的文化和历史一无所知,我去过卢浮宫看过蒙娜丽莎,然后呢?打卡罢了。 继续简单生活 如果说之前的简单生活我还沉迷在断舍离,今年年末我的简单生活目标则转向了物尽其用。以往到换季的时候,好像就得买点新衣服。我今年在想,如果只穿我原先有的衣服呢,少买几件,是不是也可以。后来了解到环保 3R 的理念,才意识到减少购买的行为也是一种简单生活的方式。所以这个冬季,主要添置 3 件物品,一个毛线帽,一件彩色毛线背心和一件灰色毛衣。这些购买行为主要是观察到自己衣服颜色主要由黑色构成,在本就阴天多过晴天的冬季更显沉闷,希望这些新购入的衣服能起到一些调和作用。 另外就是明年夏天打算抛弃一些紧身的衣服,大多不透气,还要时刻担心走光。衣服啊还是要自己穿着舒服才是。 2023 想做的事 格式参考从小红书上看来的:学习和工作方向 2 个目标,生活上 2 个目标,以及一个冒险。这各拆成 4 个里程碑,安排到每个季度 12 周里完成。 毕业(九月) 完成 22 Fall 考试(一月底) 完成 23 Spring 考试 (六月底) 完成 Master Project (三月底) 完成论文(八月底) 找到工作 找2/3月开始的兼职 找9月开始的正式岗位 学会和自己独处、爱自己 培养可以自己打发时间的兴趣爱好 尽量每天记录心情(Daylio)和写日记(DayOne) 多阅读、观影,想要打造个人数据库 冥想练习(Balance)暂时不知道有什么效果,佛系跟练。 保持健康 早睡(23点前)和睡够(8小时左右) 跑步至少 C25K 计划,理想情况是参加 4 月份 10km 每周上肢和下肢力量训练各一次 作息稳定,观察自己的精力水平波动。 (冒险)学踢室内足球

December 31,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