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的沉默的到开朗的健谈的

有时候从他人的视角观察自己还挺有意思的。从小玩到大的姐妹会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会出于“爱”的名义莫名其妙揍我,揍完又会说“我们很爱你”。还会记得我们家的规矩和条条框框特别多,一旦违反便少不了一顿骂,如果犯错的是我,那便是挨揍。之前经常和别人开玩笑说我们家是“混合双打”,我自己其实记不太清挨揍的细节和感受,只记得确实顽皮然后挨揍。 我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是从高中阶段发展起来的言语伤害,那个时候经常被贬低外貌,以及从来不允许我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我企图开口表达,就会遭遇“你又懂了”的驳斥。可能正因为这样,我越来越迷上看书写字,希冀找到解释这一切的理由,希望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愤懑诉诸纸上。 堂姐告诉我,在读大学期间,我对她可以说是沉默的。我非常意外这个评价,现在的我完全想象不了。她提到曾经一起在澳门玩,但我没有印象,而且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并且在那前后八个月左右,我只发了零星几条朋友圈,说明那个时候确实非常沉默。 后来因为一些事情,我有了自己的表达空间,渐渐地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声音。再后来去国外学习,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大,表达也越来越自由。还在苏黎世的时候,有个本科时期的好友来找我玩,提到我变得自信很多,当时其实不确定她这么评价的依据。我总是会选择性遗忘那些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逐渐淡忘曾经沉默寡言的自己。 我的 MBTI 最近一年多变成了 ENFJ,变成了正得发邪、爱人能力很强的大宝剑xs。MBTI 固然是伪科学,自己的前后转变还是值得记录和探讨一番。现在想到之前拍的很多照片要么板着脸要么假笑,很少发自内心的笑容,经常认为自己被限制住,很难做自己。我虽然经常吐槽苏村,其实更多地是吐槽一些规则上的古板,以及对他们文化的不适应。但是在那的几年,我非常自由,非常做自己,而且有过一段相对长的时间,能够观察记录自己,能够通过语言、摄影、穿衣等等形式表达自己,很感谢有这样的选择魄力,有这样的支持,度过这样一段时间。 我观察自己和几个好友,我发现人在 20 代会经历一个动荡期,这种动荡容易发生在从按部就班的学校跨入社会期间。这个时候会开始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定位和锚点,思考诸如自己的精神应该依托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会开始逐渐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有怎样的需求,从而需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不过比较矛盾的一点是,很多时候人都不能够知行合一。 在网络上经常会刷到”精英言论“,概括地偏颇一点,意思大概是人如果没有在 20 代获得什么成就,没有在 20 代奋斗出什么结果,30 代开始就会慢慢走下坡路。我太厌恶这种充满优绩主义的言论了,20出头的我懂什么呢,我还在挣扎的沉默的沼泽中起起伏伏着,除了时间,没有经验、学识、眼界、金钱,没有对抗的力气。懵懵懂懂地探索了几年,就到了 20 代中旬,逐渐地有了一点积累。直到此刻,我才开始逐渐有了前进的图景,我才逐渐地感到自己有了一点力气,我才逐渐地感到自己好像可以做一些事情。 我也观察到,回国之后其实回到了一个相对不自由的环境。比如在工作环境就必须扮演一个工作人设。我还有一个抽象的感受,就是虽然别人推荐的事物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很不错,确实能够从某些角度带给自己加成,但是自己并没有全身心接受,始终感觉没有体现自己的性格,这或许是一种不自由的感受。 说这些,是想说比起外在的,内在的自我关系,和他人的关系,是我最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一些选择就是基于这样的侧重,年龄见长,有时候会选择一点点的不自由换取长久心安。不过,如果我和自己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莫名其妙进入新的关系,我无法接受,做不出对任何一方都不负责任的行为。在我更认识自己之前,我可能会保持现在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我向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每段经历都会塑造自己的一部分,和自己相处好,和那些认为重要的人相处好,将自己的理解传达出去,能够影响一点点人,很不错了。 愿,游刃有余地驾驭生命之舟。

July 13, 2025

新的课题

人生中总有各种课题需要面对,它们不是连续出现的,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向我们走来。 之前困扰我的是不知道如何独处。我过度依赖朋友、对象和家人来安排我的时间,让他们为我决定做什么事情,这样我就不用自己思考。几年前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没有人有义务替我承担这个责任,我应该学会自己面对。这个课题现在基本告一段落了。 最近出现了新的课题:我发现自己会周期性地渴望被更多人关注和喜欢。明明已经有很多人爱我、关心我,我却还是想要获得其他人的认可。有时候和很酷的朋友们在一起,内心会隐隐焦虑自己不是那个"最酷的小孩",得不到最多的评论和点赞时会失落。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心态,所以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会放任自己的重心悄悄远离内在,转而关注这些外在的东西?这种远离自己的感受很不好受——我会焦虑,会患得患失,会过度关注别人的行为,期待一些我根本无法预期的回应。当我意识到这种状态不对时,我想,这可能是我当下要处理的新课题。 好在我有一个优点:一旦我尝试去定义、描述和面对这些焦虑,它们就会消解大半。所以现在我试着面对真实的自己,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的课题到底是什么,要如何处理这件事。 一部分焦虑可能来自与同龄人步调不一致的生活状态。大部分时候我很自由,很开心,但偶尔发现自己与周围的频率不同步时,还是会涌起一些焦虑。不过我也不可能为了迎合而随便找个人糊弄自己的生活——那对任何一方都是不负责任的。 另一个现实是成年人交友的困难。很少再有人愿意放下目的性,单纯地坐下来酣畅淋漓地聊天,然后自然而然地成为朋友。在各自忙碌的生活中抽出这样的时间,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我习惯通过真心交流来建立友谊。一旦决定与某人真诚相待,我就会一直坦诚,不会中途转向虚情假意。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方式,当我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时,就会重新陷入那种渴望被认可的焦虑中。 我不习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也不习惯仅凭几张照片和简单的自我介绍就去了解一个人。虽然有时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曲折地得到一些我想要的关注,但这样的互动让我感到别扭——动作变了形,内心依然不舒服。 其实这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我并不介意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和探索,但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当精神无法集中时,或许正是该将重心回归自身的时候。用文字记录想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May 29, 2025

最近在用的手帐

还没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工作手帐,并且自己设计、打印了内页。对有序的工作状态充满期待,但事与愿违,实际的工作状态和我想象中相去甚远,工作手帐没有派上用场。现在工作场合中,我就主打先通过纸笔速记,再整理到笔记应用里。工作电脑限制颇多,比较之后,选择了 logseq 作为我的工作笔记应用,和我个人笔记选择是一样的。 说回使用的纸质手帐,每年下半年我都会开始关注手帐。每一年都对自己能够在手帐上安排、记录的生活有所期待,但过去买的许多手帐都没能按照预期好好地从头写到尾。不过,从 23 年底开始,我开始采用一本 all in one 走天下的模式。到 24 年结束,我扎扎实实写完三本 a5 本子,中间穿插着各种其他纸片。现在回顾之前写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我学各种东西的笔记,还有一小部分是我的所思所想。最近开始工作,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没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再加上开始使用 logseq 作为个人笔记应用,学习笔记都会直接记录到 logseq,方便回顾和搜索。 我想重点说一下所思所想的部分。下半年开始关注大家的手帐体系,对大家记录的五花八门的内容感到审美疲劳,为何记录的内容如此千篇一律?手帐理论上不应该是私人的记录吗?我执着于在一堆视频里寻找不一样的形式。然后我刷到几个盘点 2024 手帐使用情况的视频,有一个博主非常简单的做法,启发了我的思考。她 2024 也用了很多本子,但是她都在消耗自己之前买的本子。 这个想法给我会心一击,我也想消耗囤积的文具,我实在很不喜欢 a7 这种小纸片,也不喜欢活页的形式,但我不想直接扔掉或卖掉,我想慎重地对待之前所做的购买决策。正好最近因为工作繁忙,让我产生自己的生活非常虚无的感觉,我很久没有认真读过书,也没认真写过字,突然没有激情去做这些自己之前的爱好,我想重新开始。于是我想消耗掉这些文具,开始记录每天的流水账,也开始认真留意每天的生活细节。刚开始定下雄心壮志,要把一月份的记忆补起来,但是好难写,好难想起来我当时的感受,索性放下。二月好好记就是了。 二月到现在连续写了 14 天,我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作为 F 人,我不仅在经历生活,好像也会作为一个观察者,在第三方的视角注视着发生的事情。我有很多想说的话,想谈的感受,和朋友说过,电子笔记里写过,这些想法还是会继续在我脑海里盘旋,直到想法落在纸面上,我终于踏实了。现在我通过聊天记录、各种 app 浏览记录、历史记录、相册等等回忆自己的生活,不是每天都写,有时候上班回家真的没什么力气,两三天写一次刚刚好。我不会觉得没什么可写,又不会觉得太难补,而且感受还比较新鲜,会有很多想说的。 通过这样的记录,我发现我的生活里是真的不能没有书写,书写之于我,是会进行一辈子的活动。

February 14, 2025

写作是记录个人风格如何形成的过程

睡不着,不知道是不是前几日养成的坏习惯,睡前抱着电子设备看各种视频,导致我现在入睡很困难,索性坐起来写下下面的文字。此刻坐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其他人都睡着了,尤其安静,让我可以清晰地听见脑中的声音。我怀疑我有某种 ADHD,表象为持续兴奋导致入睡困难,但说不定我其实在平躺的一个多小时里睡着了几次。无论有没有睡着,至少我的大脑是一直醒着的,我知道,我很确定,因为我一直在思考。 我在思考我的论文怎么办,放圣诞假期以来我就没怎么推动。其实没几天,但今天要去参加组会,没什么东西可汇报让我有点焦虑。我之前就领悟到,摆脱不想做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刻马上做完。道理极其简单,但论文这件事在截止日期之前有“完成”状态吗?或许我应该将它拆分为尽可能小的目标,或许我应该改变我对于“完成”的看法,又或者加上一些激励措施使得“完成感”变强? 我打算拓展兴趣爱好来激励我做其他不想做的事,得说到我为何感觉自己有 ADHD 。我的最主要表现不是分心,粗粗读过《分心不是你的错》这本书之后才知道 ADHD 有很多种表现,我这种略带强迫性质的兴奋可能是其中之一。我最近对画画特别上瘾,最初是看到别管的综合材料课程(小红书)让我产生兴趣。如果我也可以运用多种材料、颜色组合,产生类似的生动画面,那该多有趣啊。另外我关注另外一位艺术行业从业者 emmy 好多年,她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介绍各种绘画方法和心得,非常喜欢她有趣生动但又不失专业严谨态度的文章风格。我也报名了 emmy 的课程,但拖着几年没开始学。前几年受到自身完美主义倾向的限制,有些不能够接受自己画出来丑东西,另外 emmy 的教学在我个人看来有一些学院派,有部分内容在之前对我来说有一些抽象。我今年在接触了别管的课后,比较喜欢她相对简单、随意的画法,好似漫不经心也能创作出不错的画面,比较能够减轻我对于这件事的心理压力,让我可以放心地弄脏双手。不过之后还是会回到 emmy 的课程,因为学习理论和技法是一通百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信心。 说回 ADHD,画画总归是需要画材的。在物资匮乏和物价高昂的地方,集齐需要和想要的画材是个难题,是我开始纠结的契机。得稍微介绍下,emmy 的水彩课 1.0是讲颜色,然后用到的是单色素水彩颜料。我在课前托人带来了荷尔拜因的 24 色水彩分装,但开始上课后才发现这一盘大多数都不是单色素。而我很想借这节课详细了解颜色,不仅是完成这门课,也有利于我了解其他媒介,甚至是能够应用到本身专业上,所以开始执拗于寻找单色素颜料。遇到物资和物价两大问题,能找到的比如温莎牛顿、史明克比较贵,比较便宜的如白夜买不到。总之就是各种比较,几个小时也没找到合适的,不过还好最后在德国亚马逊找到乌克兰产的 Rosa 21 色单色素水彩颜料,物美价廉,满足需求,不然我这强迫症状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好吧,终于要慢慢写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我在睡不着的一个多小时头脑风暴里,突然找到了一个「答案」,和学画画有一点关系。 去年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三五好友来家里聚餐庆生,席间免不了侃侃而谈,突然有朋友提到我的口才以及表达能力不错,或许可以尝试朝着博主方向发展。后来和另一个朋友打电话时,她也提及此事,如此多少让我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按理说,发现自己的特长,就此发展下去就好,但我却陷入了一个僵局。我想当然的以为只要表达欲到位,就这样开始一个播客或频道就好,但当技术设备到位之后,我的表达欲反而丧失了,我不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太纠结「内容」,好像不得不输出点什么,做成特定方向的才行。我的表达欲全面丧失。 这不得不提及我另一个困惑,我在去年生日前后,可能是受到不久的将来就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开始思考我想将什么作为我的事业。我发现我对于自己(至少是对外宣称)认定的事业有点失去兴趣,最主要的原因是感觉自己在重复造轮子,缺乏创意,其次是感觉这个行业里也没什么很大的创意,做的东西有点趋同。讽刺的是,我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苦苦找到了个满足我专业发展的论文项目,但因为我对这个方向有点失去兴趣,也就没什么很大的动力去推进我的论文。所以我开始学画画了,听着像是在逃避我的主要任务,可能是有点吧。但更主要是我发现我对于纸笔的喜欢,对于运用双手创造东西的兴趣能够激发我在其他领域的创意。 我想说的是,我个人、我的事业、以及学画画这件事到最后,是有一个共同点的。那就是寻找「个人风格」。我突然联想到游戏 Unpacking,一个非常治愈花了两份钱玩了好几遍的游戏。游戏里是按照主人公的成长线进行的,主要玩法就是拆开打包箱帮主人公安置她的物品。随着时间推移,可以看到她有带在身边好多年都不舍得扔掉的日记本和玩偶,也有一些放下的东西,更多的是获得的东西,整体就是非常治愈非常美好。 想到这,我就想到不如开启一个全新的 Unpack 系列。 Unpack 这个词在柯林斯上给出的释义如下: When you unpack a suitcase, box, or similar container, or you unpack the things inside it, you take the things out of the container. 打开(箱、盒等);(从箱、盒等中)取出 If you unpack an idea or problem, you analyse it and consider it in detail. 分析;剖析;仔细考虑 从这个系列开始,发现、分析自己的个人风格,可以是简单的物品开箱,可以是回顾一段或好或坏的经历,更多的是发现自己到底擅长什么,我将以什么为业,慢慢地形成风格。 ...

January 9, 2024

在人工智能世界中,我应该如何学习?

在 GPT-4 面世的当天晚上,刚看完黑暗荣耀第二季,我坐在电脑前和 GPT-4 展开了一轮有关“如何提问”,“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提升自己”以及“如何提升创造力”的讨论。之所以称之为“讨论”,是因为使用了 OpenAI 同时推出的“苏格拉底”指令: You are a tutor that always responds in the Socratic style. You never give the student the answer, but always try to ask just the right question to help them learn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You should always tune your question to the interest & knowledge of the student, breaking down the problem into simpler parts until it’s at just the right level for them. ...

March 22, 2023